無聲之前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創作?
或許有的人覺得我這個自問有些乏味和套路,但仔細思考,確實是個問題。
為了掙錢?還是為了出名?
實不相瞞,無聲是在校大學生,學著自己喜歡的專業,如今即將麵臨畢業找工作,有太多的事等著無聲去做。
無聲從來沒有想過要轉行作家,或者靠寫書掙錢,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會有。物有本末,無聲以後會從事自己專業的本職工作。
至於靠寫作出名,無聲從來不敢抱有這個想法。中國寫的作者至少有三百萬,盡管這是無聲的第二本,但是無聲依舊是新人,不會去做那種因一本書而紅的癡夢。有一句話說得很對,每一個人無論多麼風華正茂,卻永遠是他所在圈子裏最底層的人。
有人一定會說,無聲你創作是因為興趣。確實,創作對於無聲來說是一種興趣。但是,內行的人尤其是作者都知道,辛苦寫的這些東西不一定有人看,有些僅僅是被塵封的記憶。慢慢地,興趣也會被一點一點地磨滅。
至於為什麼沒人看,理由太多,比如作者水平差,比如作品不太符合當今的網文主流等等。無聲一直在幻想一個場麵,假如《紅與黑》和《雙城記》這兩本世界名著首先出現的場所是在21世紀的網絡文學,不知道點擊量會怎麼樣?
這兩本書恰巧是無聲最喜歡的國外名著,也正是這兩本書給了無聲啟發,尤其是《雙城記》的結尾: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無聲獲得的啟發很簡單,也是很多作者都有的:作品反映時代,準確地說是文學反映時代。
22世紀及以後的人想了解21世紀,如果無聲是生活在22世紀的人,一定會去讀21世紀的作品。拋開作品內容不說,光是看21世紀盛行的文種,便可以初步了解那時的文壇之風和社會之風。
於是,無聲萌生一種想法,通過從側麵去含蓄地記錄一些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東西。當然,本就是虛與實結合的產物,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即使如此,我相信後來人能對這裏麵的真真假假做出屬於自己的判斷。既然是記錄,有沒有人看已經不再重要。
對於枯燥的碼字而言,記錄時代是無聲的創作動力。
但是無聲從來不把這個當成所謂的使命或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隻是恰巧無聲的興趣是記錄時代,記錄生活。
無聲覺得,這個不僅僅是隻有當今作者才有的權利,看這段文字的書友,你也有這個權利,因為任何一名作者,都是從讀者起步。每個人,都是潛在的作者。當然,記錄不一定非得通過,其實日記也可以。隻是可以想象,讓手中的故事美好或遺憾。
在無聲看來,慶幸的是,非職業作家可以毫無壓力,自由地去創作。有時想想,每天發一點時間寫點東西,如同寫日記一樣,創作也變得不再枯燥,反而有趣。
對了,祝大家勞動節快樂,無聲始終認同一點:勞動光榮。
——竹無聲
2017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