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 第一章 天下歸心(1 / 3)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商周之交時期,商和周二個國家正在進行新老王朝的交替,那是距今3100多年前,遙遠的青銅時代。

那時候中國大地上的華夏民族主要居住在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域。

幾萬年前,生活在這裏的遠古人民一說是中東遷徙而來,一說是本地發展而來。不管怎麼來的,位於東亞的黃河中下遊流域,都是最適合原始農耕人民生產生活發展的地區。

這裏向東是大海,向西是寒冷荒涼的青藏高原。

向北,氣候、環境都不適於農耕而適於畜牧。

向南,則是綿延不絕的山脈和茂密的森林,還沒發明青銅器的原始人,很難憑借手中的石器工具伐木開山,向溫暖的南方遷徙。

而黃河中下遊平原肥沃的土壤、適宜的氣候、充沛的水源,可以讓早在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就開始做簡單的耕種了,鬆軟的黃土地,拿石器鋤頭稍微刨刨,撒上種子就能長。

這裏實在是專為孕育華夏農耕文明而存在的一片熱土啊。

生活在這裏的原始人們熬啊熬啊,終於熬到了發明青銅器的時代,憑借人類史上第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一個個的原始部落終於壯大發展起來了,這片土地上開始出現了原始部族國家。

中國的青銅時代姍姍來遲,是歐亞大陸最晚的,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出現(距今五千年),比歐洲晚了大約一千年,而中東的二河流域早在公元前七千年就進入了青銅時代。

又經過了上千年虛無縹緲的上古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從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神話傳說中,進入了又隻存在於傳說中的第一個王朝時代,夏王朝建立了。之所以說是傳說中的王朝,是因為關於他的曆史隻存在於書本中,從來沒有發掘出證明他曾經存在過的文物。

歲月繼續蹉跎,夏王朝最後一代君主桀,在商湯革命的浪潮中丟了祖業和性命。中國曆史總算進入了稍微靠譜點的信史時期。自商王朝以後,中華文明的曆史記錄正式開始了。

到了商王朝最後一代君主帝辛(商紂王是他死後,由周王朝政府給他安上的帶有汙蔑性質的諡號,諡法中“紂”的意思是“殘義損善”)統治的時候,不幸的他,也要麵臨前輩夏桀的困局了,儒家經典中大書特書的湯武革命下半場――周武革命的浪潮就要席卷他的商王朝了。

商王朝時期的中國如果畫一個地圖,版圖大約隻有現在的河南(也就是中原地區)再加上河北南部、陝西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這麼大塊地方。

當然這些省份概念當時是沒有的,而是分布著幾千個部族國家,在地圖上一標,就像是一塊裂紋玻璃一樣,碎裂繁雜,很像現在的歐洲地圖,隻是國家多的多也小的多。

當時中國大陸的國際形勢也很像現在的歐洲,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現代歐洲由德國法國牽頭成立了一個歐盟,但是德國法國對其他歐洲國家沒有統治權,大家是個聯盟體。

商王朝也是這樣,他是當時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族國家,是名義上的老大、天下共主,理論上其他部族國家都是他的臣子,但是實際對其他部族國家完全沒有統治權,也是一種聯盟形式,大家都認商國為盟主國而已。

可就這麼個名義上的老大也有人眼紅,老大輪流做為啥不是我。位於現在河南安陽的商國西麵,現在的陝西岐山附近,一個古老的部族國家,周國,正在崛起。

古代統治者有一個強盜邏輯,對於被統治對象的忠誠判斷,不是看你有沒有做出反叛的行動,而是看你是否具備反叛的能力。如果有,那麼這個被統治對象就可以被視為不忠份子了。

周國的國君姓姬,祖先是大禹治水時,大禹的助手後稷,據說是大禹當領導時主管農業的幹部。

周國在岐山立國,經過了很多很多代的辛勤勞動,到了商王朝末年商紂王當政時期強大起來了,也就是具備造反的能力了。商紂王很不高興,商周二國雙方的關係迅速惡化。

如果用教科書式的語言來說,就是商朝末年,偉大的商王朝逐漸走到了他的窮途末路,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層出不窮,供血機能衰退了,這給了西方正在強大起來的周國覬覦他地位的機會。

而周國的強大也引起了商政府的警惕,雙方的摩擦、鬥爭開始激烈起來,到雙方的商紂王、周文王統治期間,二國的敵對狀態趨於明朗,已經從盟主國和加盟國的關係演變成了敵對關係。

這次曆經周國文王、武王二代君主堅持不懈、艱苦卓絕的造反革命,在儒家各種經典著作裏被大書特書。儒家費盡口舌、吐沫橫飛的把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描寫成一對道德高尚、完美無瑕的聖人,相反他們的對手商紂王就被寫成了一個卑鄙無恥、道德敗壞、死了活該的無道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