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這首膾炙人口的詞便出自大名鼎鼎的青.樓詞人柳三變之手。這首詞中描繪的美輪美奐的景色正來自人人向往的大宋臨安城。臨安的繁華富庶,名聞天下。
從臨安往西去百餘裏地,越過蜿蜒連綿的青山,跨過安靜清澈的溪水,到了一處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青溪縣萬年鎮。這是一個很霸氣的大鎮子,單看名字便知道它的曆史悠久。在萬年鎮的鎮口處更是生長著一顆誰也不知道活了多少歲的銀杏樹。茂盛的樹冠鬱鬱蔥蔥,粗壯的樹幹要三人張開雙臂才能環抱。黑綠的樹葉活力十足,更讓人覺得這顆古樹未來的年齡仍是不可估量。
一群人圍坐在這顆銀杏樹下,有個青麵四方臉的粗壯漢子高聲喊道:“光明彌勒佛祖教導我們:
光明普遍皆清淨,常樂寂滅無動詛。
彼受歡樂無煩惱,若言有苦無是處。
常受快樂光明中,若言有病無是處。
如有得住彼國者,究竟普會無憂愁。
處所莊嚴皆清淨,諸惡不淨彼元無;
快樂充遍常寬泰,言有相陵無是處。
追求光明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力,彌勒佛祖的降臨將帶給我們每一個人光明。光明一到,天下眾生共享平等、富貴、快樂、健康到永久。凡是不願意追求光明的,生生世世將變成別人的奴仆,受人欺壓,永世不得翻身。”這位傳教的漢子就是明教在中土的教主方臘。
圍觀的人們個個興奮異常,握緊了拳頭高高舉起,激動的高喊道:“教主英明,教主英明!”喊著,喊著,人們站起來了,跳起來了,手握在了一起,感受著互相的溫暖和力量,心中充滿了對光明的向往。這便是明教在青溪縣萬年鎮傳教的熱烈景象。
明教源於中亞波斯,大唐中期傳到中土。唐武宗會昌年間,全國滅佛運動興起,明教也受波及,從此傳教活動由公開轉入地下,由城市轉到鄉村。
時光到了大宋朝徽宗趙佶的時代,這是一個在經濟上極度繁榮、政治上卻無限腐朽的時代。聖人有言:“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這時候的大宋朝廷一下子蹦出來六位怪人,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邦彥,民間稱之為大宋六大奸賊,簡稱六賊。前麵的就不用多說,便是排名第五的朱勔,也把大宋東南一片大好河山搞了個底朝天。
楚王好細腰,後宮多餓死。宋徽宗閑極無聊,喜歡上奇花異石,這下可是忙壞了媚上欺下的朱勔們。以朱勔為代表的一批官員以此借口,開始了慘無人道的無底線的盤剝勒索和明搶豪奪,“花石綱”從此成為東南百姓的噩夢。青溪縣山清水秀,物產豐富,尤其是竹木製品更是東南一絕,名揚天下。因此青溪縣成了朱勔重點盤剝的地方。這種盤剝,有奇石交奇石,沒石頭交錢,少交不交者抄家充軍。如此幾個回合下來,青溪縣成了重災區,這種沉重的負擔都轉嫁到農民身上,尤其是靠出賣勞動力度日的赤貧者身上。廣大百姓心中開始孕育著反抗的怒火。明教的組織者更是為民眾的怒火尋找了一條發泄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