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都市人,人際交往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在交往過程中,
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矛盾、衝突、利益等問題。
此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以忍滅嗔,溫和寬容地對待一切,
於是所有的憤怒、怨恨、痛苦等都將化解,
愉悅之感就會從心底油然而生,心境如陽光般燦爛明媚。
我是醫生,我要笑著麵對
我們幾乎都有過遭人攻擊的體會,比如,有人對你的相貌評價,“拿把尺量一下吧,離模特兒身材還差了好幾寸!”“你也不照照鏡子,那副長相居然還有勇氣活著?”又比如人們對你的能力的誹謗,“以他的能力,打死我也不相信他能勝任這份工作”、“怎麼升得那麼快?他是走後門了吧?”
麵對以上諸如此類的攻擊時,我們原來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不免會情緒急躁,大動肝火,有時甚至會和別人爭得麵紅耳赤,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結果呢?爭辯隻能是越抹越黑,讓別人的看法左右自己;鬥,則大多是兩敗俱傷,彼此間感情惡化,自己也很難有好心情,這又何必呢?
舉一個真實的例子:美國佛羅裏達州有一位年輕人本來各方麵都很優秀,就是個性太好強、性格太固執。有一天,一個朋友說他沒有能力,沒有誌氣,隻能靠父母養活,是一個“寄生蟲”。這明顯是一種攻擊行為,這位年輕人一聽極為憤怒,動手打了朋友,結果因故意傷人罪進了監獄。
因此,在麵對別人的有意攻擊時,我們與其情緒激動地反唇相譏,與人爭鬥,不如溫和一點,寬容一點。坦然自若地去麵對。這樣既能維護好內心的平衡,又能和風細雨地化解矛盾,進而贏得別人的讚歎,何樂不為。
從前,有一個叫吳智的人很瞧不起僧人,一次他在大街上恰好碰到了一位老和尚,於是便用盡各種方法譏諷、嘲笑老和尚,但是老和尚好像沒聽見似的,隻是時常微微一笑,並不反擊也不多言。
旁人都有些看不過去了,紛紛替老和尚抱不平,並不解地問老和尚為什麼對於吳智的侮辱無動於衷,始終心平氣和。老和尚輕輕一笑,回答道:“他是病人,我是醫生,我要笑著麵對。我可以深深記得,他為什麼情緒如此激烈……因為他所感受到的痛苦必然比我所感受到的他的憤怒來得百倍之多。”
老和尚頓了頓,對吳智說:“你能夠再說多一些嗎?”
吳智一下子變得麵紅耳赤,灰溜溜地走了。
“他是病人,我是醫生,我要笑著麵對”。看到了吧,這就是老和尚的自解之道,這是一種精神勝利法。雖然我們不提倡將對方當作病人看待,但是一個心胸過於狹窄、性情過於偏私的人必是精神上出了毛病的人。“清者自清”、“身正不怕影子斜”,隻要我們端正自己的心態,溫和寬容地對待攻擊者,那麼不管別人怎麼攻擊,都影響不了我們的情緒,更左右不了我們的生活。
當心理工作做完後,你發現這個時候你已經能夠正確看待對方是個“病人”的事實了,當他繼續中傷你,你就微笑,微笑……文學大師拜倫說:“愛我的我抱以歎息,恨我的我置之一笑。”他的這一“笑”,真是灑脫極了,有味極了。笑容通常被人們認為是不敗的象征,在他人嘲諷、惡意中傷你時,笑容是唯一可以化解隔閡,使你立於不敗之地的有力武器。
退一步說,有的人攻擊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比他優秀,能力比他強,他之所以攻擊你,是因為心理不平衡,“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因此,嫣然一笑,視若不見,充耳不聞,使這種攻擊行為傷害不到你,拖不垮你,拉不倒你,擋不住你,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他望塵莫及時,隻能欣賞你。
由於工作出色,何姿進入公司不到三年就被領導提拔了,她從一個普通會計晉升為了財會小組長。遇到這樣的好事情,何姿心裏自然是美滋滋的,上下班路上都哼著小曲,但是很快這種好心情就被破壞了。
有一個同事心裏不平衡,覺得自己是老員工,憑什麼這麼好的機會讓資曆尚淺的何姿“撿”了。於是,對何姿的態度尖刻了起來,說話很不客氣,有時還帶著“刺”:“有些人爬得真快,也不想想是誰在給她墊著背”、“人家年輕人長得好看,悄悄拋一個媚眼,自然就能得到老板的寵愛”……
聽到這些,何姿自然明白對方所指,她很是氣憤,但是理智控製了情感。辦公室就幾個人,她也不想搞得很僵,畢竟還要來往,而且自己也要發展和進步。於是,每當同事再對自己風言風語時,何姿都是嫣然一笑,繼續埋頭工作。
就這樣,何姿頂著被否定的心理壓力,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工作成績越來越好,又一次次得到了領導的表揚。時間久了,這位同事也覺得何姿的工作能力的確比自己高出不少,也便不好意思再說什麼了。
把心放寬一點,學著不計較吧!清者自清,以忍滅嗔,用實力證明自己,表現得自己非常有涵養。而且,用溫和寬容的態度來“迎戰”對方強硬的攻擊時,你會發現,別人任何的無理攻擊與誹謗會在你的柔聲細語之中無用武之地,如此也就能和風細雨地化解矛盾,換來心安神定的人生境界。
總之,別人的攻擊實際上就是一個圈套,在麵對的時候,學著寬廣一點,包容一點,將對方看成是一個“病人”,心持“他是病人,我是醫生,我要笑著麵對”的觀念,不因他人的無理取鬧、荒唐攻擊而亂方寸,也不為此大動幹戈,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們就能贏得安心之道,活出真我風采。
不要讓心“坐牢”
古希臘神話裏有這樣一則名為“仇恨袋”的故事。
赫格立斯是一位非常勇猛的大神,他從來都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敵。有一天,他行走在一條狹窄的山路上,突然一個趔趄險些摔倒。定睛一看,原來腳下躺著一隻袋囊。他猛踢一腳,那隻袋囊非但紋絲不動,反而氣鼓鼓地膨脹起來。
赫格利斯惱怒了,揮起拳頭又朝那個袋囊狠狠一擊,但它依舊一動不動,還迅速地脹大著。赫格利斯暴跳如雷,拾起一根木棒朝它砸個不停,但袋囊卻越來越大,最後將整個山道都堵得嚴嚴實實。
赫格利斯累得氣喘籲籲,氣急敗壞地躺在地上。這時宙斯出現了,他淡然一笑,說:“這個袋囊叫作‘仇恨袋’。如果當初你不睬它,或者幹脆繞開它,它就不會跟你過不去,也不至於把你的路給堵死了。”
紛繁複雜的都市生活裏,我們時常會遇到“仇恨袋”,大至人生挫折,小至人際糾紛。普通人往往會像赫格利斯那樣,一心想著對付“仇恨袋”,結果冤冤相報撫平不了心中的傷痕,隻能將你與傷害你的人捆綁在無休止的報複戰車上,讓仇恨充斥內心,徒增痛苦,身心俱憊。
這裏有一個著名的例子。
美國著名的建築大王凱迪和飛機大王克拉奇曾經感情很好,凱迪有一個漂亮的女兒,而克拉奇有個年輕有為的兒子,於是兩人不顧子女的強烈反對,撮合他們成了婚。遺憾的是,這兩個年輕人的感情不好,經常吵架。後來,凱迪的女兒竟然不幸慘遭殺害,而據警方詳細調查後,搜集來的證據都指向克拉奇的兒子。經過審判,法院作出判決,卡拉奇的兒子謀殺罪名成立,被判終身監禁。
令凱迪一家較為惱火的是,克拉奇的兒子在事實麵前卻從來不承認是自己殺害了凱迪的女兒,而克拉奇也極力為兒子的罪行拚命奔走上訴,又千方百計,拐彎抹角地不惜重金為凱迪一家做經濟補償,以求得凱迪能為兒子說情。而凱迪一想到自己慘死的女兒,就心痛難忍,痛斥克拉奇的兒子是罪有應得,埋怨自己當初看錯了人,這令克拉奇很是惱火。自此,凱迪和克拉奇從秦晉之好變為了敵人,仇恨無情地籠罩在這兩個名門望族,他們的內心得不到片刻的平靜,再沒有真正地快樂過。他們明爭暗鬥,結果雙方誰也沒得到好處,都損失慘重。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在痛苦折磨了他們20年之後,事情終於真相大白,凱迪女兒的死根本和卡拉奇的兒子無關。這件事在美國激起了軒然大波。麵對記者的采訪凱迪與克拉奇不約而同都說了同樣的話:“20多年來,我們所受的心靈上的折磨是用多少金錢也支付不起的!”
仇恨麵前誰都不肯讓步,兩個本來很要好的朋友廝殺了二十餘年,不知他們的多少黑發變白發,也不知道仇恨奪走了多少屬於他們的快樂,人的一生又有幾個二十年呢?!試想這樣的人,內心被仇恨所支配,怎麼可能享有安心之美呢?仇恨嚴重地摧殘了心靈,的確是用任何財富都支付不起的。
既然如此,我們何必固執地抱著仇恨,讓仇恨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呢?不妨敞開胸懷,學著寬廣一點,包容一點,心平氣和地容納世間的是非對錯,溫和包容人世間一切的喜怒哀樂吧。寬恕是一種對人對事包容、接納的氣度和胸懷,也是對仇恨最好的回應。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報複的目的無非隻是為了同冒犯你的人扯平,然而有度量原諒別人的冒犯,就使你比冒犯者的品質更好。”
恰在這一點上,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經曆特別值得人們學習。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是南非的民族英雄,在被白人政府關押了27年之後出獄。1994年5月9日,曼德拉正式被國會選為總統,在宣誓就任總統的典禮上,他邀請了曾經看守他的3名獄警作為客人來參加典禮,並親自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