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藝(1 / 2)

目前當下有一種提法叫做工匠精神。這個所謂的工匠精神要表達的內核不能說不對,但是顯然不足以支撐和囊括這個舶來詞彙背後隱含的意義。

在這裏這麼較真的摳字眼,是為什麼?很簡單,因為趙缺日覺得有必要追本朔源後,對目前當下出現的種種思潮,方能有理解上的深刻性。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趙缺日認為的工匠精神這個提法不夠精準,那又用什麼詞彙來替代這個工匠精神,從而更加準確的把趙缺日想要表達的思想,精準的闡述出來呢?傳統文化範圍之中,有這樣眾人都熟知且認同的詞彙嗎?有的,替代工匠精神這個詞彙,在傳統文化裏,屬於一個大類,這個大類是“藝”。

藝者,道也。

與藝本身相關聯的有很多詞組,藝術、技藝、才藝、手藝、文藝、武藝等等等等,藝的種類很多,因此相關聯的詞組就很多。把這些詞組分類開來,就是一個文明對藝這一大類分類之後,對藝本身的一種隱含標準的評價或者衡量。傳統文化中也因此就有了一句古語,古語有雲:“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就是上述觀點的最好注釋。

可見這個“藝”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一個人修行種種的、不同的“藝”,這是一種文化上通透之後的理解。一個人假如沒有“藝”字傍身,那還真是人生中的根本性失敗。拋開人生追求的其它,就說其人之本身,如果生而為人卻又一無所長的話,又將如何理解其人所標榜的人生圓滿?

然後我們把與藝組成的種種詞彙,來和工匠精神這個詞彙所要表達的內核來比較,之後就會發現,這個所謂的工匠精神的提法,本身就屬於一個邯鄲學步式的表達。傳統文化裏麵是決然不可能有這樣習慣的,這是一種文化上的不自信的借用,拋開詞彙本身再看,這其實也是一種意識形態領域較量後導致的妥協結果。

蘇軾,在趙缺日繼位之後,便被任命為大宋王朝文化部部長。

今天趙缺日希望好好和這個曆史名人簡單的聊一聊,聊什麼呢?隻要是要聊一聊個人對修養本身的理解,以及社會範疇的一些現狀現象,因為意識形態領域無小事。從這個角度先簡單的聊聊,趙缺日準備在後麵製定相關政策之前,聽一聽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性人物的一些觀點。

曆史上的蘇東坡,在文學、書畫方麵的造詣均到達巔峰境界少有的精英人才。

傳統的教育對於蘇軾的意義,在於完善了蘇軾本人的整個人生之藝的修行方向和基礎,並在這個教育的方向和基礎上,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而且在傳統曆史之中,名臣類型的人才很多,但是能臣類型的人就太不多見,蘇軾應該能算得上是其中一個既是名臣、又是能臣的傳統文人。蘇軾的官場仕途,政治上的建樹雖然不高,但在地方民政留下三處蘇堤,算是作為能臣之注腳。至於名臣,就是往後千年的時代,蘇軾其人,也是後人聞名遐邇的。

扯遠了,趙缺日剛收回思緒,蘇軾就到了。

趙缺日照例的開門見山,直接就問道:“子瞻!目前大宋王朝的社會現狀,改革推行到如今之地步,你有什麼觀感和看法?”

蘇軾上來就被趙缺日按住問這麼深,一時之間吃不準趙缺日的意思,也就相當圓滑的作答道:“官家!在我看來,所有目前所實施的改革方針大政都很好,民富國強,實乃超宗越祖,實乃繁華盛世也!”蘇軾的馬屁拍的太淺了,趙缺日聞言皺了皺眉頭。

遞過一杯茶,趙缺日搖了搖頭,又認真地說道:“子瞻無需緊張,我今天專門找你,主要是你個人在文化上的修養,很少有人能到此境界。再一個是因為你擔任了文化部的一把手,現如今的社會意識形態方麵,大宋王朝需要做出些政策上的調整。這也是你的分管領域,事先和你通通氣,很有必要。今天就咱倆,湊在一起簡單聊聊,有一說一才好!”

趙缺日的話依然還是太寬泛,蘇軾很不好作答,隻得邊喝茶邊聆聽趙缺日的下文。趙缺日見狀,也就繼續說道:“子瞻啊!話說你如今無論文學,抑或書畫,都是讓人讚賞有加的。我記得你是二十一歲上進士及第,回想一下,你粗略的估計估計,自你開始受教育以來,無論是受教育的過程,還是你自己的自我提高,總共用了多長時間?方才到達如今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