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
然而同時,當時聚散的多個大幫也瞬間分崩離散,曆史一遍一遍演繹,總是驚人的相似,不久後朱厚照當權,集中兵力針對剩餘分散幫落以求鞏固王權,也正是這一決策導致了當時分散無主的各大幫落產生了聯合的念頭。
畢竟一盤散沙絕不會支撐過久,更何況當時的武林也是亂成一團,更急切需要一個主事之人改變現在混亂的局麵,重新回到江湖朝堂互不幹涉兩相抗衡的局麵。
於是,以韓愈,莫北平為首主持的武林大同盟集結大會漸漸展開,所有江湖人士各大掌門不論遠近不論敵對紛紛趕赴而來,目的不外如是,或為爭權,或為奪利,但大多數正道中人卻是為了武林一同而壯大,這畢竟是當前最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
但當大家達成統一意見時,另一個問題又漸漸升了起來,武林大同盟,不可能隻為武林而生,如此未免過於片麵和短淺了那麼其共同綱領究竟應該如何呢?大家又為此展開了爭論。
這時,韓愈站了出來,義正言辭的道“暴君無義天下無情,逼得我等淪落至此江湖武林世風日下,我等雖為武者,卻亦無法一展所長,如今成立武林太大同盟,自然應當站在這世間千萬武者的一麵考慮,我們究竟是為何到了現在的地步,如今我們又為何集結在這裏,這個問題相必大家都應該仔細考慮考慮。”
鄭若祗一笑:“且先不說這事,還說大明朝。韓總舵主想了沒有,白蓮教跟韓總舵主有血海深仇不錯,但作為大明朝的臣民畢竟是吃著大明朝‘皇王水土’長大的,不報答大明朝的皇王重恩也就罷了,反明卻也是沒有道理也不應該的。韓總舵主應該知道不食周粟的故事。當初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力阻武王興兵伐紂,並斥責武王‘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後來武王得天下,伯夷叔齊逃到首陽山隱居,發誓不食周粟,終日采集野菜而食之。將死之時,還作歌說什麼‘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最終餓死首陽山。夷齊二人誓死不食周粟以示其氣節之高,若祗卻不這麼認為,天下既然歸周,這首陽山上的一草一木自然也就是大周天子家的。你不食周粟,到底還是采吃了周天子的野菜,這氣節還能高到哪裏去?但便是夷齊二人氣節不高,也還知道食周粟就成了周天子的臣民,是周天子的臣民就要感念周天子重恩……”
韓愈微微一笑“正師妹這話委實有些道理,不過卻不太適合今天的場麵,如今各大幫派對我幫主都在這裏,如今事態如何大家也都清楚,再說這話反倒有些自欺欺人了吧!”
莫北平在一旁坐著眯著眼看著四周每個人的表情和細微動作,畢竟這一次武林大同盟的目的是使他成為盟主,他自然不便多說話,不過如今確實應當揣摩好每個人的立場,以便為日後做打算。
不待鄭若祗開頭,便有人附和道“沒錯,暴君無義天下無情,我等盡皆想要以一身武力報效,卻遭暴君無情碾壓,逼迫至此已無退路,如今也不過是想在重建昔日武林,抗衡朝廷以謀發展。”
韓愈點頭“沒錯,所以韓某不才,以為此時我們武林大同盟的綱領應當以反抗朱明為主,站在江湖廣大武者的立場上,更容易同仇敵愾,使如今的武林迅速蛻變為一個全新的江湖,不知大家覺得如何?”
哈,哈,哈哈哈!”王直又笑了好幾聲,“要王某說,這裏真正能稱得上韓總舵主同道的還真不是那些人,而是五峰教的大教主,姓王名直。”
韓愈輕蔑的一笑:“是嗎?韓某怎麼沒看出來?”
王直也是輕蔑的一笑:“韓總舵主嘴上這麼說,心裏恐怕不是這麼想的吧。韓總舵主一心反明,我王直也是一心反明的,就從一心反明這點說,韓總舵主跟王某可不是同道嗎?”
韓愈搖搖頭,很是不屑的:“王教主,韓某反明反的隻是朱明昏君朝廷,並不反天朝的社稷江山。王教主反明可是禍害的天朝百姓,擾亂的是社稷的安寧。而且據韓某所知,王教主一直以來跟倭寇眉來眼去暗通款曲,你我如此大相徑庭王教主居然還說是同道,韓某還真不敢苟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