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三次落第(1 / 2)

洪秀全,原名洪火秀,族名洪仁坤,祖籍廣東嘉應州(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1814年1月1日(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出生於廣東花縣(今廣東省花都區)福源水村,後移居到官祿布村。

據其族弟洪仁玕在香港期間的記敘,洪秀全自小聰穎過人,洪氏一族在宋朝更是名門望族——換成阿Q的說法就是:偉人們打小都異於常人地聰明,咱洪家的祖上也曾闊綽過呢!

據傳,洪秀全七歲便開始閱讀儒家經典,進入私塾學習後,更是將四書五經與科舉教材背得滾瓜爛熟,課外還閱讀了不少文史著作......如此一來,這孩子豈不是怎麼看都具備當偉人的潛質麼?於是,洪氏族人們便將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這“預備偉人”身上;私塾的老師們也紛紛看好這支潛力股,將他當作“官苗子”來免費培養,經常額外給其“開小灶”,期望著他有朝一日能做個大官,能從他身上分享一杯甜羹——正所謂“極權之下無完卵”,人人都在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裙帶酣夢也。

1827年,洪秀全肩負沉甸甸的洪氏家族之厚望,第一次赴廣州參加院試。然而正是從此時開始,神童的夢想便開始破滅。洪秀全除了在第一天名列前茅外,到第三天便意外地跌出了榜外。

1836年,洪秀全時隔九年後再次獲得參考資格。然而不知是洪神童患有“考試綜合恐懼症”還是廣州的“神童”、“才子”實在太多,結末是其人再次落榜。然失敗是成功之母,一次、兩次失敗算什麼呢?洪秀全決定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1837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洪秀全居然第三次落榜。眼見著登天的雲梯一次次在雲端飄蕩、跌落,換做你會怎麼想?是讓父母花錢給你買個“公務員”、“鐵飯碗”,還是幹脆出遠門去城裏打洋工?然而對於彼時的洪秀全來說,他卻似乎沒有如此多更好的選擇。首先,他自感無言再見家鄉父老;再者,他的貧農父母也無錢給他買“監生”;況且,他柔弱的身體似乎也不太適合幹苦力活;最後,他唯一能做的似乎就是繼續回鄉當一名私塾先生,靠教幾個頑劣的孩子領取微薄的薪水,讓他們從家中帶些大米、豬油、燈油、鹽來聊以度日。

再次落榜,對於信心滿滿的洪秀全來說,不亞於一記重錘擊打在他的天靈蓋上——眼見著一晃就二十四歲了,卻不但不能光耀門庭,反而連振家立業的資本都沒有,怎能不讓人愁腸百結、身心俱疲、急火攻心?夢想一次次破滅,前路又看不到任何希望,更兼還要忍受鄉民們的譏笑,這豈是心高氣傲的洪神童所能忍受的?——然不能忍受怎麼辦?那就生病唄!生病是門技術活,宋朝的大臣們經常依靠生病罷工,明朝的正德、嘉靖、萬曆都是有名的生病不上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