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駐長圍兵困襄樊地 援危城石震牛首山
南宋,鹹淳四年,忽必烈命大將兀良哈為都元帥,領蒙,漢大軍二十餘萬兵進襄陽。依副帥劉整之計“築長圍,起萬山,包萬丈山,楚山,盡鹿門,以絕之”,建“十二連城”由東西兩側對襄,樊二城進行包圍,並以逸待勞,阻其外援。
京湖製置使呂文德率軍力抗,另有兩淮都統製張世傑,四川安撫使夏貴,沿江製置使李庭芝及殿前指揮使範文虎等紛紛派兵來援。奈何蒙軍早有準備在先,皆損兵折將,無功而返。
幸有樊城西七十裏外牛首山竹條寨四位寨主張貴,張順,王福,郭安主動請纓,率三千兵眾,駕輕舟百艘,暗渡清泥河,穿團山,過高頭港,至磨洪灘,曆經一番血戰,終於衝破了蒙軍的封鎖,將輜重糧草送至襄陽,暫解燃眉之急。
呂文德見四人赤膽忠心,勇武不凡,且熟知當地地形,便將他們留在軍中效力,任以偏將之職。
次年呂文德病故,其弟呂文煥接任其職。並派大將張漢英助守樊城。於江中設立木樁,以索鏈相連,上鋪木板,架浮橋連襄樊二城為一體,唇齒相依,互為犄角。從此軍民同心,竭力堅守,將近四年之久。
鹹淳八年,三月,兀良哈親自指揮大軍兵分五路,進攻樊城外郛。大將懷都身先士卒,冒矢奮進,攻破永安堡,斬守將韓拔發,生擒副將蔡路鈐。降將李庭以誘敵之計,暗設伏兵,清河堡守將龐山,副將王中貫雙雙被俘。東西二堡盡失,樊城外郛再無屏障可依。
眼見元軍來勢凶猛,複奪無望,樊城都統製牛富隻得下令退守內城,派人冒死突圍,求援於襄陽。
襄陽主帥呂文煥聞報大驚,正在躊躇之際,有一小將挺身請命。見此人年在二十上下,身長七尺開外,觀麵容豐神俊朗,看身形氣勢如鬆,銀盔銀甲,腰懸青鋒。好一副威風凜凜的英雄氣概,不亞如當年長阪坡前的趙雲趙子龍。
此人名叫範天順,乃是範文虎之子,呂文德之外孫。範文虎本是呂文德之長婿,數年前其妻呂氏病故,也不知他用了何種手段,居然被當朝宰相賈似道看中,招為贅婿。從此官運亨通,一路飛黃騰達,官至殿前指揮使。範天順因不慣其父所為,便未隨同進京,一直留在呂文德賬下效力。
呂文煥與範文虎,當年同在呂文德賬下為將,雖不齒範文虎所為,但對其子卻另眼相看,一則顧及呂文德情麵,再者他也確算得上一位少年英雄,不但文武雙全,且忠肝義膽,論品行,才識皆遠勝其父。
範天順跨步上前,叉手施禮道:“大帥不必煩惱,若依末將來看,別看樊城外郛盡失,但錯有錯著,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呂文煥一皺眉頭,麵帶不悅道:“此話怎講?”
範天順道:“樊城外郛據平川而建,無險可守,僅能做為緩衝,而今雖失,然聚兵於內,猶如合指掌以握拳,更勝從前。樊城雖小,
但牆高池險,兵精糧足,若以火器相拒,土木加持,或猶能堅守,末將不才,願率一支人馬前去助陣。”
呂文煥聽他說的有理,當即允之。另派王福,郭安相輔,率領兩千精銳,火兵,匠軍各五百,攜帶雷石火彈等應用之物,前去協防。另有火器營統領淩衝主動請纓,願親自率眾前往。
那淩衝乃昔日梁山泊好漢轟天雷淩振之後,善用火器,人稱小雷神。其父淩烽便在呂文德賬下效力,名列三絕之一。十年前釣魚城之戰殉難於嘉陵江。淩衝當時二十多歲不但刀馬嫻熟,且更擅火攻。便被呂文德招至麾下接任淩烽之職。
王福與郭安乃是當年牛首山竹條寨的三寨主和四寨主,二人各使鐵棍鋼鞭,俱都勇猛異常,郭安祖上乃是梁山泊好漢賽仁貴郭盛,因此與淩衝交情甚好。
一行人自浮橋渡江,抵達對岸方知,元軍占據外郛,反客為主,將樊城團團圍困,如鐵桶一般。就憑他們這三千多人,想要強行突圍,怕是萬不能夠。
王福,郭安對此處地形最是熟悉,為防暴露行蹤,便先帶著眾人來到附近一處叫做“柿子溝”的所在。安排好人手巡風瞭哨,其餘人等就地休息,四位將領聚在一起商量應對之策。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有手下軍兵來報,說剛剛抓住了一個元軍的傳令兵。範天順聽後不禁眉頭一皺,生怕因此節外生枝,但淩衝卻不管那一套,當即讓人將此人帶過來進行審訊。
那俘虜見到他們,並不如何害怕,隻是滿嘴嘰裏咕嚕的裝傻充愣。範天順見狀微微一笑,也跟他說了一通蒙語,隨後眼睛一瞪,正顏厲色道:“就你這蒙語說的還不如我呢,一看就是個投敵叛國的假韃子,識相的還不與我從實招來,免得倒時皮肉受苦,悔之晚矣。”
那人本就是個降兵,壓根也沒什麼骨氣,隻因與副帥劉整同鄉,這才被破格提用,留在他身邊做了傳令兵。眼見無法蒙混過關,立時雙腿一軟,跪地求饒,將此行目的全盤托出。
原來自從兵困樊城後,元軍數次攻城,不但徒勞無功,而且損兵折將,士氣日漸低靡,於是兀良哈便派人到各處軍備營,調集牛羊美酒,犒賞三軍,打算在軍營中,舉行一場那達慕會,以此來調動三軍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