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法令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自感來日無多,他把滿朝的文武大臣召集到了奉天門發布了一場重要談話。這也可以說是朱元璋對如何治理國家的總結:
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餘年,親理天下庶務,人情善惡真偽,無不涉曆,其中奸頑刁詐之徒,情犯深重、灼然無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懼,不敢輕易犯法。然此特權時處置,頓挫奸頑,非守君所用常法,以君統理天下止守律與大誥,並不許用黥、刺、剕、劓、閹割之刑。蓋嗣君宮生內長,人情善惡未能周知,恐一時所施不當,誤傷善良。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皇親國戚有犯,在嗣君自決,惟謀逆不赦,餘犯輕者與在京諸親會議,重者與在外諸王及在京諸親會議,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許法同舉奏,並不許擅自逮問合議。親戚如皇後家、皇妃家、東宮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駙馬家、儀賓家、魏國公、曹國公、信國公、西平侯、武定侯之家,朕皆已著之祖訓。爾五府、六部等衙門,以朕言刊梓,揭於官署,永為遵守。
這段談話的第一部分是關於刑法的。在這個時候,朱元璋首次承認自己的法外用刑,強調了因時製宜,不得已而用之,並且嚴加申明後下不為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朱元璋開始醞釀修訂洪武七年(1374)的《大明律》。修訂後的《大明律》頒行於洪武三十年(1397)年五月,將原律中的七十三條量刑較重的部分進行了修改。從整體上看,修訂後的這部律法中的刑罰依然過重,但畢竟是將整個大明王朝的航船駛入了正確的航向。
談話的第二部分是重申廢除丞相製度的正確性和必要性。這也構成了明清數百年間的朝廷政治格局。
談話的第三部分則是有關藩王。這是朱元璋一直不斷考慮和思索的重要問題。這一年的幾個月後,朱元璋頒布了《皇明祖訓條章》,這個《祖訓條章》是在洪武六年(1373)五月頒定的《祖訓錄》的基礎上製定而成的。朱元璋對於這部《皇明祖訓條章》寄予了極高的期望。他在頒行這個條章之前,對禮部有這樣一段訓示:
自古國家建立法製,皆在受命之君,以後子孫,不過遵守成法,以安天下,故日夜精思,立法垂後,永為不刊之典,如漢高祖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者不王。”以後諸呂用事,盡改其法,遂至國家大亂,劉氏幾亡。此可為深戒者。爾禮部其以朕訓頒行天下諸司,使知朕立法垂後之意,永為遵守,後世敢有言改變祖法者,即以奸臣論。
在這段講話中,朱元璋展示了他希望能夠立法垂後的擔當以及作為萬世師表的決心。為了表明自己的正確性,朱元璋再次援引了他所喜愛的劉邦現身說法,指出後世破壞了劉邦立下的規矩才產生了禍亂,盡管他認為劉邦在立法垂後方麵做得遠遠不夠。
從內容上看,這個條章共分祖訓首章、持守、嚴祭祀、謹出入、慎國政、禮儀、法律、內令、內官、職製、兵衛、營繕、供用13個部分。內容無所不包、細致入微,極具實用性。在這裏他再次強調了不許設立丞相,不許後宮幹政,不許太監幹政,等等,同時花費了大量筆墨,再次勸誡諸王與皇室同心同德,保護大明江山,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朱元璋在這裏寫道:
凡自古親王居國,其樂甚於天子。何以見之?冠服、宮室、車馬、儀仗亞於天子,而自奉豐厚,政務亦簡,若能謹守藩輔之禮,不作非為,樂莫大焉。至如天子,總攬萬機,晚眠早起,勞心焦思,唯憂天下之難治。此親王所以樂於天子也。
這其實是朱元璋在勸說藩王要知足常樂。為了能夠起到震懾的作用,朱元璋可以說是恩威並施。在教育藩王上,朱元璋曾這樣對他們說:
凡古王侯,妄窺大位者,無不自取滅亡,或連及朝廷俱廢。蓋王與天子,本是至親;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異謀,自家不和,外人窺覷,英雄乘此得誌,所以傾朝廷而累身己也。若朝廷之失,固有此禍;若王之失,亦有此禍。當各守祖宗成法,勿失親親之義。
朱元璋的這種勸勉中又含有警戒。在朱元璋的眼中,他分封的那些藩王,既是朝廷的隱憂,同時又是一種守護國家的重要力量。
後事的交代
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一直忙碌的身體給他發出了最後的預警。朱元璋病倒了,但是一旦等到病情有所好轉,朱元璋就開始留心身邊精明強幹的托孤大臣。一天,朱元璋就問兵部右侍郎齊泰關於邊疆諸將的情況,齊泰把一個個將領的姓名、履曆、功過甚至個性都說得清清楚楚。朱元璋暗自驚喜,又向他問山川要塞以及布防的情況,齊泰則一邊介紹,一邊從袖口中抽取自己繪製的山川關津以及兵力布置的示意圖。朱元璋此時決定齊泰是可以被重用的人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朱元璋已經步履蹣跚。按照正常的規定,每年的四孟時節,也就是陰曆正月、四月、七月和十月以及除夕時節皇帝要親自去太廟上香祭祀。但是此時的朱元璋自己行動都已經是十分困難了。為了朱元璋的身體著想,妃子以及內侍大臣都勸說朱元璋不要親自去了。按禮節的話,朱元璋可以派遣皇太孫代為行祭。
朱元璋考慮了良久,最終還是決定自己去祭祀。這其中的原因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最有可能的就是他自己覺得這是最後一次向他的父母敬獻祭品,表達自己心意的機會了。在朱元璋的心目中,他虔誠地相信,他自己從一個放羊的流浪孤兒到最終成為大明王朝的天子,並且能夠在天子之位上安享30多年,這都是父母以及祖宗的恩澤。他也相信,隻要自己誠心向父母祈禱,將來也一定能夠保佑自己的子孫後代永享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