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心理學的進展,對夢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千百年籠罩在夢境中的神秘麵紗被漸漸撩開,“有夢睡眠有助於大腦健康”,就是最近的研究結論之一。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據研究,人們的睡眠是由正相睡眠和異相睡眠兩種形式交替進行,在異相睡眠中被喚醒的人有80%正在做夢,在正相睡眠中被喚醒的人有7%正在做夢。一個人每晚的夢境可間斷持續1.5小時左右。由於夢相伴睡眠周期循環規律,所以在異相睡眠中醒來的人,感覺夢多,而在正相睡眠中醒來的人,感覺夢少。此外,人能記住的夢多在快進入覺醒時,而剛入睡的夢早就消逝得無影無蹤了,這也是人們感覺夢多或少的另一原因。
潛意識與夢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智力有很大潛力,一般情況下隻用了不到1/4,另外的3/4潛藏在無意識之中,而做夢便是一種典型的無意識活動,通過做夢能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把新知識與舊知識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最後存入記憶的倉庫中,使知識成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夢境可幫助你進行創造性思維,許多著名科學家、文學家的豐碩成果,不少亦得益於夢的啟迪。
無夢睡眠
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損害或有病的一種征兆。臨床醫生發現,有些患有頭痛和頭暈的病人,常訴說睡眠中不再有夢或很少做夢,經 診斷檢查,證實這些病人腦內輕微出血或長有腫瘤。醫學觀察表明,癡呆兒童有夢睡眠明顯地少於同齡的正常兒童,患慢性腦綜合征的老人,有夢睡眠明顯少於同齡的正常老人。
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證實了這個觀點,即夢是大腦調節中心平衡機體各種功能的結果,夢是大腦健康發育和維持正常思維的需要。倘若大腦調節中心受損,就形成不了夢,或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的夢境片斷,如果長期無夢睡眠,倒值得人們警惕了。當然,若長期惡夢連連,也常是身體虛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預兆。
做夢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因為這影響你的生活。而且有夢是反夢的說法,就是說夢到不好的事情,現實中,反倒是要有好事。
現象解釋
(引自福建醫學院)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忽然轉動起來。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一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麼關係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帶著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複的觀察實驗,最後得出結論: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根據眼珠轉動的次數和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與夢的長短。
所謂的夢,就是平日的願望或恐懼在睡眠時不受抑製地顯現。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及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指出:“夢就是受抑製的潛意識上升為意識的東西。”
每個人都會做夢,而在我們的夢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與考試有關的事情,其中多半都是夢見題很難,做不出來,而時間又緊,眼看就要到了,可還是做不出來,正在著急的時候,竟醒了。這說明考試給我們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影響。還有一種情形是如果某人喜歡某人,雖然平時不能相見,甚至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但是在夢中卻能經常相見。然而醒來後對夢中的事會感到很高興,或想繼續把這個夢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