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八年,也就是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後也升天了,這一年全國亂央央的。在魯中的一個小縣城——常縣,這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有戶姓吳的士紳家裏一位男孩出生了。說到這位吳老爺子,秀才出身,祖上產業在當地可謂是豐厚,又加上捐了個八品九品的小官,在常縣也可謂是風雲人物了。這年的冬天,他家裏誕生了這位公子。吳老爺子快五十歲了一直沒有孩子,娶了好幾位的夫人都沒有生育,有了這個寶貝兒子,吳老爺子可真是拿在手裏怕攥著、含在嘴裏怕化了。也怪了,吳老爺子自從有了這位公子,後麵又連著生了兩位千金,老爺子高興地說,都是兒子帶來的福氣,所以對小公子更是疼愛有加。
吳老爺子有兩位摯友,一位姓孟,一身的好武藝,以前在濟南府開武館、開鏢局,後來因為戰亂回鄉,在城南外購置了良田千畝,悠閑地做起了鄉紳;另一位姓王,在城裏開著幾家商號,另外在天津、大連也都有自己的商號,可謂是財源滾滾。多少年以後,這三家聯姻。當然,那都是後事了,將來在書裏慢慢講。吳公子四五歲以後,吳老爺子就經常領他到這兩家來玩。特別是到了孟家,這個吳公子是爬牆上屋,攆雞打狗,折騰得那麼大的一個孟府裏,上下沒有不煩他的,可是礙著吳老爺子的麵子也沒有一個好意思說的。唯獨孟老爺子喜歡他,說是此子別看身材清瘦,卻是精神十足,是塊練武的好料,竟然收他為徒。那麼多人想拜在孟老爺子門下都沒成功,卻收下了這位四五歲的頑童,實在讓人想不到。
時光如梭,歲月如織,且不說吳公子如何習武、如何讀書,隻說不到二十歲的吳公子去了天津南開大學,這位吳公子(字子賢)積極參與愛國運動,自己更名吳維民,立誌精忠報國。由於參加反帝愛國運動,屢次被警察追捕,無奈休學回家。吳老爺子看到吳維民也不是讀書的那塊料,就讓他參與到自己生意的經營中。無奈吳公子更不是經商的那塊料,經常連店裏的錢都拿出去,結交一些吳老爺子看來是不三不四的人。吳老爺子後悔啊,不該將吳維民送到外麵上學。於是考慮讓他成親,好收一收他的心。提親的人踏破了門檻,吳老爺子終於為吳公子選了一戶門當戶對的人家,據說人家祖上還是京裏的四品武官,姑娘也長得秀氣,特別是那三寸金蓮,隻有大戶人家才有,真的是隻有不到三寸。成親以後,吳公子收斂了不到一年,妻子懷孕,眼看著就要當爹。沒想到妻子腳太小,在花園裏閑溜達時踩到了磚縫裏摔倒,結果流產了。吳公子痛恨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摧殘,自家也竟然受到了傷害。於是,更加參加到反帝反封建運動中去。常縣是個不大的縣城,像吳維新這樣的有知識的年輕人不多,於是他成了愛國青年的首領,經常帶領一群學生遊行。吳老爺子不知為他花了多少錢,托了多少人,吳維民才沒有被抓起來。
話說一九三七年的冬天,日本鬼子已經打到了濟南府,常縣城也是岌岌可危,到處都是逃荒的人。吳老爺子看看這麼大的家產,也不舍得扔下啊。可是保命更重要,特別是自己那個寶貝兒子,如果留在城裏還不知道闖什麼禍呢。於是把管家和幾個下人留下,自己帶著全家跑到了雲霄山下的一位親戚的家裏。說到這座雲霄山,那可是在當地有名。海拔八九百米,是魯中第一高峰,距離常縣城有四五十華裏。山上有著一座山寨的根基,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留下來的,記錄著這座大山抗爭的曆史。山上樹木叢生,世道好的時候有好多的遊人。山上有個石洞,一條瀑布飛流而下,遮住了洞口,當地人都叫它水簾洞。不知啥年代的時候,有人刻了一些石頭猴子、石頭桌子、石頭椅子,吸引了好多人來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