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細心讀者會發現,他曾多次談到“知行合一”這個詞。比如:2013年7月,他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在部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同年3月25日,他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表《特殊的朋友,共贏的夥伴》,其中談到,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法國人講“打鐵方能成鐵匠”,都強調要把思想轉化成為行動。……

“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陽明學說的立學宗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資源之一。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因青年時期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為一處山穀,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論道講學,故自號“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幼年即立誌為聖

賢,早年研習過儒、釋、道各家學說,後歸於儒家,完善了自孟子、陸九淵以來的心學體係,為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他闡發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理論,成為儒家哲學的一座巔峰,迄今無人能夠超越。

但是,陽明絕非人們印象中的迂腐道學家,他的學說主張是“活潑潑”的,是崇尚完美的人格修養與個性解放的。他重視實踐,主張“事上磨練”,在從政、統兵的過程中貫穿著“知行合一”的思想,創造出優良的政績,立下了顯赫的軍功。《明史·王守仁傳》評價說:“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也。”他一生仕途坎坷,多遭磨難,受廷杖、遭流放、被皇帝猜疑、被權臣排擠、被奸佞構陷,然其心中自有“良知”之學充溢,故能將這些危難一一化解。他的弟子在《年譜》中說,陽明在巨大的逆境之中,“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難,出生死”。陽明也曾自言:“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錯,陽明正是在無數磨難之中,始終堅持對聖賢之道的追求,講學不輟,思悟不止,為我們留下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寶貴的精神財富。

五百年來,陽明學說啟迪、影響和造就了無數誌士仁人。明清時期的名臣如聶豹、徐階、黃道周、劉宗周、施邦曜、湯斌、李紱等,都是陽明學說的踐行者;思想家李贄、黃宗羲、陳確、唐甄、魏源等,也都是陽明學的擁躉。近代以來,康有為、梁啟超、宋教仁、陳天華等致力於中國富強的仁人誌士,也都受過陽明學說的影響。毛澤東同誌在青年時期曾接觸過陽明學說,把陽明歸入與孔子、孟子等並列的“傳教之人”;1943年6月,他在劉少奇的一封長篇通信上,寫下了“王陽明也有一些真理”的批語。

陽明學說在明代就遠播日本、朝鮮。日本的陽明學非常盛行,並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精神資源。嚴複在《陽明先生集要三種》序中說:“日本維新數巨公,皆以王學為向導。”日本哲學家高瀨武次郎博士也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韓國政治家樸殷植在爭取國家獨立的鬥爭中,曾寫過一篇《儒學求新論》,主張用陽明學說改造韓國的傳統儒學,因為陽明學是“簡單切要之法門”,具有“省察法”和“果敢力”,富於“氣節與事業之特著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