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據抗戰文史資料載:“七七”事變以來,中國抗戰後方所需各種戰略和民用物資,如汽油、煤油、柴油、橡膠、汽車配件的百分之百,藥品、鋼材、棉紗、白糖、紙張的百分之九十,都須依賴從西方進口。
香港、兩廣淪陷後,日軍封鎖了中國邊關碼頭,各地市場物價指數分別上漲了數倍乃至數十倍。
黑市猖獗,人心惶惶!
重慶物資最緊張的時候,一兩黃金隻能換到一公斤白糖!
所以當時的國民黨高層人士認為,如果日軍進一步切斷滇緬公路,斷絕中國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聯係,中國國內的各種戰略物資儲存最多隻夠維持三個月。
難怪當時重慶的外交部長宋子文也不得不驚呼:“倘若日寇進犯緬甸,斷我賴以生存之滇緬路,我後方軍民則無異困守孤城,坐以待斃……”摘自《中國國民黨大事記》
美國白宮。
羅斯福讀完一份來自重慶的官方備忘錄,對兒子埃利奧特·羅斯福說:“你替我記下來,孩子。我早就說過,要打敗日本人,唯一的辦法是抓住中國人不放。”
總統滔滔不絕地發揮自己的思路,表明自己的看法:“……如果中國因孤立而屈服,你知道這將意味著發生什麼?這意味著日本人不僅可以從中國騰出一百萬到一百五十萬軍隊,而且還會再武裝起五百萬到八百萬中國人來。這些黃種人的大軍會像蝗蟲,不,像獅子一樣撲向白種人的澳洲,撲向印度和俄國,占領埃及,然後和德國人在中東會師。那時候美國人還能指望幹些什麼呢?噢,上帝才知道。”
這段著名的談話被載入美國權威性曆史著作《二次大戰白宮實錄》一書中。
兩天後,美國總統的親筆信件被送到英國首相手中,丘吉爾後來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在亞洲一片黑暗的那段日子裏,他(指羅斯福)卻要我為中國人看守緬甸,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建議比美國人的胡思亂想更令人沮喪……對英國人來說,放棄一百個緬甸也不會比丟掉一個印度更重要……”
1942年,年初,滇緬邊境。
天色漸暗,俯瞰大地。一條蜿蜒曲折的公路猶如一條巨龍盤旋在莽莽群山之中。
公路上塵土飛揚,重型卡車、騾馬、為數不多的裝甲車,甚至連很多當了一輩子兵的人都未曾見過的大口徑重型火炮從路上狂奔疾馳,上萬名國軍將士正日夜不停地行軍。
蔣介石嫡係王牌部隊,也是當時中國唯一一支機械化步兵師第5軍第200師正快速向緬甸縱深推進,開始了一場遠征,一場在緬甸與日軍的對決!
從保山到畹町,再到臘戌,沿途的百姓和華人華僑紛紛聚攏到滇緬公路兩旁,得知國軍將走出國門,抗擊倭寇,他們熱情高漲,有的人獻上甘甜的米酒,有的人獻上鮮花,還有的百姓竟然在路邊擺上香案,供上祭品,祈求神靈保佑遠征大勝而歸。
一座座重要的關隘和鐵索橋上,懸掛著國民政府委員長蔣中正的巨幅畫像,蔣委員長手持寶劍,身披火紅色的披風,器宇軒昂騎著高頭大馬,神情威嚴,雙目如電。
他曾經公開的場合表態過,即使他不能親自送國軍將士離開國土,也要通過此種方式目送遠征軍,預祝他們揚威緬甸!
“快,快!我們要加快速度!”
各部長官正迅速傳達著上峰的指令,“師長有令,各部必須在3月8日抵達同古!誰也不能落下,否則軍法從事!”
一輛行駛的軍用吉普上,雖是夜裏,戴安瀾卻倦意全無!
他乃黃埔三期生,蔣校長的“天子門生”。
他參加過北伐。七七事變後,先後參加長城保衛戰、台兒莊會戰、武漢會戰以及昆侖關血戰等一係列重大戰役,屢有建樹,多次得到擢升,被蔣介石譽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現為200師師長,陸軍少將!
行軍途中,戴安瀾師長深感200師重任在肩,責任重大,腦海中始終翻來覆去回憶著黃埔校長與他的一番談話。
前些時日。
臘戌,一個接近雲南邊境的緬北重鎮。
蔣校長召開首次遠征軍高級長官會議,商震、林蔚、周至柔這些軍中高層都來了,杜聿明、廖耀湘、甘麗初、陳勉吾這些遠征軍主要將領也到場了。
會後,蔣校長還特意擠出一點時間單獨召見了他,當麵指示作戰事宜。
戴安瀾現在還記得很清楚,校長意味深長地問道,“安瀾,你能不能率200師堅守同古一到二周,為民族、為國爭光,打個漂亮的大勝仗?”
蔣校長問完,戴安瀾旋即領悟!
同古城乃緬甸首府卬光以北軍事重鎮,集緬甸公路、水路、鐵路交彙之要衝。毫無疑問,僅憑一位軍事將領的直覺便知,此乃戰略要地,直接關係著此次中國遠征的成敗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