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修持(1 / 3)

宗教的信仰,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感情。真正的信仰,是愛的淨化、愛的提升,是擁有比人間的情愛更善美的內涵;真正的信仰,是心甘情願的奉獻,是至高無上的犧牲,是立足在比世俗的感情更高超的層次上。

——《人間佛教係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我們非為衣食而信仰佛教,非為名利而信仰佛教,非為安逸而信仰佛教,非為逃避而信仰佛教;而是為了佛教而信仰,為了佛教而服務,為了佛教而奉獻,為了佛教而犧牲。如果不把對佛教的信仰,建立在自己之上,就無法獲得宗教所給予的價值。所以,我們要有“佛教第一,自己第二”的精神。

——《人間佛教係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裏,要學的,要做的,實在是太多了,為了自我快速成長,廣度無邊眾生,最好的方法就是邊學邊做。在實務中發現不足,在不足中尋求突破,在突破中不斷進步,抱持虛心的態度與務實的精神,這樣才能自他二利,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大乘行者。

——《人間佛教係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學佛修道,要有為道的篤實心態。在叢林裏如果讚歎一個有道心的人,常說他是一個“本分的修行人”。所謂的“本分”,就是一種“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篤實心態,也就是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到自己的血肉裏,乃至須臾之間,都不悖離佛法。

——《人間佛教係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人在世上都有職業,佛教的出家人以何為業呢?古德有雲:“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現代的僧伽應該以講經開示、授課教書、著作編寫、慈善救濟、教會行政、大眾傳播、領眾薰修,乃至服務道場,建設許多的佛化事業,以繼往開來、紹隆佛種為職誌,而不是以經懺為職業。

——《人間佛教係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玄奘大師為了取經,親往印度求法,遇到沙漠失水,他立誓:“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往東土一步生”,這便是以佛教為第一生命,自己為第二生命的精神;揚州鑒真大師為了前往日本弘法,曆經七次危險,耗費十二年的時光,才將佛法帶到日本,這種“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的精神,也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古德們憑藉這種精神與認知,佛教才能在世間放出燦爛的光輝。

——《人間佛教係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我們信仰佛教,不是把佛教當成保險公司,廉價地祈求佛祖:庇佑我們添丁發財,求賜功名富貴。真正人間佛教的信仰,是以佛陀的開示教化,作為我們改善人生的準繩,以佛法淨化我們的思想,讓佛法作為我們生活的依據。如此,信仰的層次才能提升,人性也才能透過信仰的熏陶而得到升華。

——《人間佛教係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建設》

所謂“俗情淡一分,道念才能增長一分”。“天人交戰”往往是學道者必經的心路曆程,一個修道者的成功,就是以道念降伏俗念,以法愛戰勝俗情。

——《人間佛教係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菩薩由於慈悲,故能悲憫一切眾生,包容眾生的一切愚癡罪業,甚至犧牲、忘我,乃至無我,頗有“若為眾生故,一切皆可拋”,至死無悔的大無畏精神。《法華經》上說:“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菩薩經過累劫的修行,一切煩惱都已斷除,一切梵行均已成辦,本來可以證得清淨涅槃,然而菩薩為了憐憫眾生,不住涅槃,不斷生死,乘願受生六道,懷抱慈悲,廣開甘露法門,轉無上法輪,甚至為了救拔三途中的有情而發願出生惡趣。所以,慈悲是菩薩度化眾生的原動力,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這種精神從無我的智慧中產生,其力量無與倫比!

——《人間佛教係列·宗教與體驗·菩薩的宗教體驗》

一般人信仰宗教,大多建立在“貪”字上,都是向菩薩、神明要求,希望求得平安幸福、家庭美滿、升官發財、富貴長壽等,這種以貪婪為出發點的信仰,無法使性靈的層次提升。我們應該把信仰建立在“舍”的上麵,使宗教信仰是奉獻的、犧牲的、利眾的。所以人間佛教的行者,應該具有這種慈悲喜舍的利他性格。

——《人間佛教係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

學佛以後,不但要知道自己的存在,更要知道除了我以外,還有別人;不隻有別人,還有十法界眾生;不光是知道現生幾十年的歲月,更要知道時間的無限,生命的久遠;不隻知道台灣、大陸以及美洲、歐洲……這一個世界,甚至還要知道有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要把心擴大起來,大得如虛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眾生,是我心內眾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內的世界。所以,覺悟的聖者,體會本心即眾生,本心以外,沒有眾生,沒有聖果。

——《人間佛教係列·學佛與求法·孰先孰後》

發心,就世間的觀念來講,叫做立誌願。有了誌願,無事不辦;有了發心,無事不成。吃飯要發心,飯就能吃得飽,吃得香;睡覺要發心,覺就能睡得好;聽課要發心,道理就聽得明白。學佛求法更要發心,不發心,會嫌路途遙遠;不發心,會嫌佛門生活單調。能發心度眾生,就是最富有的人,不要妄想別人的施舍,或乞求別人的賜予,要發心開采自己的能源,將我的智慧、我的能力、我的心香一瓣,貢獻給大眾。

——《人間佛教係列·學佛與求法·孰先孰後》

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學習佛法,也要從淡處著眼,也就是“平常心是道”。佛門裏,一切都是淡淡的,看似無情,其實是大慈悲。若能把“淡”字運用在平常生活中,則奧妙無限。就如平淡中培養的友情,才能常存;生活中,若能將名利心淡去一分,道念必可增加一分;把感情減去一分,智慧必能增長一分。

——《人間佛教係列·學佛與求法·從何處下手學法》

一般人的祈禱,多以求福祛禍為目的,將信仰的對象視為“有求必應”萬能的神。但是對佛教徒而言,祈禱含有慚愧懺悔、發心立願、感恩回向等積極意義。祈禱對心靈有淨化的功能,是神聖純潔的宗教禮儀,如清水能洗滌汙垢,祈禱更可以發掘我們內心的能源,增加善業的力量,讓我們心中有佛,轉凡為聖。

——《佛光教科書·宗教概說·宗教祈禱的意義》

以前有人到佛光山參訪,看到大佛城的接引大佛是用水泥做的,便批評佛光山是“水泥文化”。其實,我們在佛光山幾十年,並沒有看到水泥,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佛祖,怎麼有人從外麵那麼遠的地方來,反而隻看到水泥,而沒有看到佛祖?這太可惜了,真是枉費草鞋錢。所以,人要建立心中的價值;世間的事物無所謂貴賤,是心中的價值才會有貴賤之別。因此,凡事不要隻從相上去看,而要看它在自己心中的價值為何,那才重要。

——《普門學報·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我主張“人生三百歲”的思想,隻要能盡情地發揮生命的潛能,這一生就如同阿彌陀佛一樣,可以活到無量壽,散發無量光。回想我二十歲從佛教學院畢業之後,便將自己奉獻給了社會大眾,一生沒有放過年假,也沒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比別人還要忙碌,從早到晚,沒有休息,除了在殿堂教室講說弘法外,即使在走路、下課的空檔,在汽車、火車、飛機上,我都精進地辦公、閱稿,幾乎每天都在分秒必爭、精打細算中度過。如果以一天能做五個人的工作來計算,到了八十歲,就有六十年的生命是在工作中度過,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人生三百歲”嗎?

——《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有徒眾問我,如何與大眾相處?如何立身處世?我說:“要待人好!”隻要你待人好,人家就會待你好,這是不變的道理;想要人家怎麼待你,自己先要怎麼待人。現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別人待我們好,但是自己卻待人不好,這就是不明因果。

——《普門學報·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

一般人都是以自我為本位,滿腦子想的,都是我如何獲得、如何擁有,其他的一切,都沒有我自己來得重要。然而人間佛教是“先具有度人的發心”,也就是先有別人,後有自己;自己未度,先來度人,這就是菩薩的發心。有了菩薩的發心,才能使佛種不斷。

——《佛教叢書·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藍圖》

平常心不是用口說說,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何謂平常心?當吃飯時,把飯吃飽;當處事時,把事做好;當講話時,把話講好;待人恰如其分,凡事有分寸、盡責任,隨緣隨分,就是平常心。

——《星雲日記》

聽經聞法要直下承擔,一切佛法皆為我所說,我就是當機者,一切皆因我而起。

——《星雲日記》

有人質疑,為什麼要常常拜懺?其實,這道理就如同:昨天洗過澡了,為什麼今天還要再洗?昨天已吃過飯了,為什麼今天還要再吃?常常禮懺,可以增加法喜,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而懺悔的方式也有很多種:

1.立功:如修橋、鋪路、建寺、結緣,以將功折罪方法來懺悔。

2.宣誓:如三皈、五戒、菩薩戒,有生生世世的受持力量。

3.發露:在佛菩薩麵前表白、懺摩①,可以滅罪,如果隻在心中認錯是不夠的。

4.禮敬:“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念佛一聲,罪滅河沙②”,禮敬可以消滅業障,因為佛法在恭敬中求。

5.發願:願力如大船,再大的石頭(業障)放在船上,也可以渡過生死大海。

6.回向:這是懺悔滅罪最討巧的方法。

——《星雲日記》

佛法是用悟的、用體驗的,沒有體驗的悟境,在學佛道上易退失信心。時時把忍耐、慈悲、守法、發心等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必會有所體驗。

——《星雲日記》

我個人的世界很小,與眾生、與佛教沒有關係的事,我甚少接觸,也不會去攀緣。但一涉及佛教與眾生的利益,我都會很耐煩、很有毅力,甚至委曲求全地去維護它。

——《星雲日記》

世界是屬於勇者所有,隻要對眾生有利的事,就要敢說、敢做、敢想、敢為,才能將難關破除。

——《星雲日記》

有人因為“人事”問題,而感到苦惱。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所以才稱“人事”。人可以輸掉一切,但不值得因人事,而輸掉自我的法身慧命。

——《星雲日記》

如何才算是“得度”?煩惱如水,沉溺在煩惱海中,能掙脫出來,就算得度。在人海茫茫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時,能看到燈塔,能改邪歸正,能從迷得悟,也算得度。常雲:“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別人度我們,隻是一個因緣,真正能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

——《星雲日記》

在修持道上,能忍才有力量降魔,更要和顏悅色地去對待一切事情,因為心態不對,凡事就不會順暢。外在人事的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心是否快樂;修行人要懂得心中的自我調適。

——《星雲日記》

人“無用”還沒有什麼關係,若是“無明”就會很麻煩。我一生就是經常想到自己無用,想到我沒有音樂、梵唄的天分,也沒有語言專長,對財務更沒有概念,但是因為自覺無用,所以很發心。每次隻要有人找我做事,我感謝對方看得起我,給我機會,感恩之餘,就想著要如何發心才足以報答,煩惱也因此而減少。一個有感恩心、肯發心的人,自然就有佛法;有了佛法,便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而作,隨喜自在。有的人眼裏看不到常住,看不到大眾,看不到前景,隻看到自己,因此有煩惱。所有的煩惱都是從“我”而來,心中常想著大眾、常住,自然就能夠“無我”,也就沒有煩惱了。

——《星雲日記》

一個人是否能安住身心?就要看他是否有“難遭難遇”的體會,凡事能有得之不易的感恩心,比較能夠安住。

——《星雲日記》

信仰是我們的根本,常住是我們的根本,佛教是我們的根本,發心修行是我們的根本,實踐人間佛教也是我們的根本。沒有根本,佛教園地中的種子,怎能開花結果呢?

——《星雲日記》

我出家六十多年來,深感若無宏大的願力與不變的信心,很難禁得起修道路上各種不同的挫折與失望的打擊。所以,弘揚佛法要有願力,普濟群生要有願力;想要有多大的成就,就看願力有多深厚。要誓願精進修行,要發承擔如來家業的大願,未來才能擁有光大佛陀慧命的力量。

——《星雲日記》

心甘情願,給了我一生很大的力量。是“心甘情願”讓我能在嚴苛封閉的叢林中安住身心十年;是“心甘情願”使我心平氣和地麵對各種譏諷與誹謗;是“心甘情願”使我無怨無悔地興辦佛教各種文化教育事業;是“心甘情願”讓我立定了弘揚人間佛教的堅強決心,更是“心甘情願”激發了我生生世世做和尚的心願。

——《星雲日記》

佛教徒雖然是和平、忍耐、慈悲的,但是忍耐並不是沒有力量,慈悲也不是沒有智慧的濫慈悲!關於七號公園“觀音不要走”事件③,佛教徒挺身護教的請願靜坐,招來某些人引用《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指責佛教徒不應該執著一尊佛像的去留。我引用了一個譬喻來回應:一個人要渡河,不能沒有船;一旦過了河,當然不需要把船背著走。因此,不著相是指果位④上,是菩薩悟道的境界,是得度之後才能說的;在沒有得度之前,這尊佛像還是很重要的,就像渡船一樣,沒有它就到不了彼岸。所以不可以用“不著相”來要求因地修行的佛教徒,否則不著相,又何須天天拜佛?“留住觀音”不是一個社會運動,是我們佛教徒的修行,是給佛教徒學習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機會教育。

——《星雲日記》

主見太強的人,不容易接受他人的好意見。每天若在思想上、觀念上,都能大死一番,對自我品德的增進,必定有所助益。我執重者,佛法融化不了,當然“死”不了,自然就不會進步。對自己的惡習、自私、貪瞋愚癡等,必須要千生萬死,將不好的死盡,才能再生。

——《星雲日記》

世間上,很多人因為無知、無明,所以痛苦煩惱,沉淪在生死輪回之中。因此,人要能自知,才能提升自己、擴大自己。尤其,修道人對自己每天道念上的增減,更應該要有所知,不能讓心念空過。那麼,如何審視自己的道念呢?

1.每日接受十方信施有多少,相對地,自己回報予十方眾生的,又有多少?能有所知嗎?

2.蒙受佛祖慈悲加持,得以安心修道,然而自身又給予眾生多少慈悲?多少福慧?能有所知嗎?

3.每天誦經、拜佛、聞法、悟道有多少?教化眾生有多少?給眾生歡喜有多少?安定眾生有多少?能有所知嗎?

4.每天的發心、慚愧、報恩、作務有多少?能有所知嗎?

5.每天習氣改變多少,煩惱削減多少,學業進步多少,身心淨化多少,悟性開展多少?能有所知嗎?

——《星雲日記》

人之所以不快樂,實因對於人、事、物、環境等因素不調和所致。有些人常會為別人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悶悶不樂,甚至為此而不來道場禮佛。佛祖並沒有對不起我們,為什麼要遷怒?對自己法身慧命安住的道場如此情緒化,是多麼不智。

——《星雲日記》

我之所以能夠通過十年苦行的叢林教育,是因為我有一個很好的觀念:當被欺負、受委屈、遇逆境的時候,認為這是當然的,不論打也好,罵也好,即使不合理,也認為是當然的。“想當然爾”,提起了我的正念,導正了我的方向。“做人不生氣,要爭氣”,這句話也給了我無比的力量,我知道生氣無濟於事,人生仍有很長的路在等著我們去走。幾十年來,我憑著一顆感恩心和一份忍耐力,在佛教中安住下來,這完全仰仗著佛陀的慈光和大眾的成就。

——《星雲日記》

我在叢林參學時,盡管物質生活十分貧乏,平日還要接受師長們無理的要求、無情的打罵,然而,我卻沒有絲毫的怨尤。我感謝老師們引導我進入真理的領域,我感恩常住給予我一個安身的道場,我感激十方信施滋潤我的色身,我感念芸芸眾生供給我們生活所需。雖然大殿裏的佛祖沒有和我講過一句話,為我剃度的恩師也未曾給予我好言安慰,我仍然感激佛陀攝我以正法,家師賜我以慧命。每於晨昏自想:自己何功何德,而能承受種種供養?於是,我發奮讀書,勤於作務,立誓將全副身心奉獻塵刹,所以參學期間我過得分外法喜。我深深覺得,我們不必要求形相上的物質,也無庸企盼別人施予溫情,隻要我們懂得知足、感恩、奉獻、結緣,一切的榮華富貴都在自己的方寸之間。

——《往事百語·有情有義·貧窮就是罪惡》

慈悲,是做人本來應該具備的條件,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慈悲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慈悲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工具手段,而是真愛的自然流露。慈悲不應該有省籍的界線與地域的分別,應該是一種不以己悲,不以物喜,能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的胸懷。

多年來的處世經驗,使我深深感到:唯有慈悲,才能化幹戈為玉帛,消怨懟於無形;唯有慈悲,才能廣結善緣,成就事業。

——《往事百語·有情有義·慈悲》

經常有很多人羨慕我定力很夠,其實我自知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佛法帶來的利益:

少年時出家學佛,我從排班、經行⑤、靜坐、念佛裏修習耐煩的定力。

青年時來到台灣,我在衣食缺乏,生活艱困中,增長堅毅的定力。

中年時法緣漸佳,我從接引信徒,談話開示裏,培養說話的定力。

老年時雲遊傳教,我從乘坐十數小時的飛機,與信徒一次合照數十張照片,應邀出席幾個鍾頭的齋飯供養中,成就適應時空的定力。懂得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辦法隨緣自在。

——《往事百語·皆大歡喜·有佛法,就有辦法》

有徒眾對我說,他在工作上處處動輒得咎,心裏很苦惱,想調職求去。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不懂得檢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問題,不了解自己的錯誤,當然也聽不進他人的苦口婆心,更別提對佛法的理解了。”佛教常說“心中有佛”,可是我們心中的佛能夠發揮作用嗎?當心中的盜賊為非作歹時,我們能捉拿它嗎?當心湖中的水肮髒不堪時,我們有辦法淨化它嗎?當心中的貪、瞋、愚癡等魔軍掠奪自心的法財時,我們有戒、定、智慧的武器來戰勝它們嗎?當心中的猿猴躍動不已時,我們有五根五力的繩索扣住它嗎?所謂“身安則道隆”,自己的身心都無法安住,又何以度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