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趙員外送子投高僧(1 / 3)

詞曰:

三百餘年宋史,遼金西夏縱橫。爭強賭勝弄刀兵,誰解倒懸民命。富貴草頭垂露,英雄水上浮萍,事非成敗總虛名,一枕南柯夢醒。

詩曰:

陳橋兵變立大宋,三百春秋南北分。

祖創基業子孫誤,天運自古興與衰。

胡馬直驅東西南,強虜起兵亂紛紛。

昏君無道施暴政,群雄祭旗襄義舉。

仗劍提刀爭日月,伏屍流血換山河。

蓋世功名春枕夢,掀天事業笑談中。

賢愚千載知誰是,貴賤同歸土一丘。

殘山剩水今猶在,不見當年爭霸人。

自古曆朝曆代,有興有衰,天運循環,不可逆轉。北宋徽宗、欽宗,大好的江山到了他父子手中,隻知享樂,不理朝政,害了忠臣良將,偏信誤國奸臣蔡京、張邦昌之輩,從此國運日衰,後被金人攻入東,奪了宋朝天下,擒拿的二帝,被金人辱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昏德候,到頭來客死他鄉不知下落。後泥馬渡康王,趙構一路南下建都臨安,改稱南宋,偏安江南,直到趙昺被元軍鐵騎追至伶仃洋跳崖自盡。南宋偏安一百五十二載,被孛兒隻斤帖木真之後,忽必烈統一統天下算起,又經曆四代君王。

話說元朝英宗至治年間,湖廣湘中雪峰山脈之中,有一座秀山名叫五戀山。這五戀山有五座高峰,如五根手指相連,以五峰而得名。山中古木參天,怪石突出,古藤纏樹盤石,竹林茫茫似海,方圓百裏人煙稀少,虎豹豺狼晝夜出沒。五戀山主峰峰高千丈,名為白狼峰,位於五戀山中央。此峰北麵陡峭如壁,峰頂聳立數十丈高的一塊白色巨石,似一頭雄狼,狼頭麵朝東,當地人稱“白狼觀日出”,傳說是一條千年白狼的化身,時常在這五戀山中現身。有一次一隻白斑猛虎叼著一個農家小孩歸巢,被白狼精發現,從虎口奪下小孩送歸其父母家中,小孩安然無恙。從那以後,當地村民一有災難便燒香求白狼精保佑,並自發捐銀在白狼峰中修建一座白狼廟。曆經滄桑數百載,大廟經過幾度重修,樓閣精巧宏偉,廟中一年四季香火不斷。傳說有時白狼精半夜現身於廟堂之上,享受香火供果。這白狼廟燒香朝拜之人往來不絕,數百年來長盛不衰。

在白狼峰下,距離白狼廟約兩裏路遠的叢林深處,有一個白狼洞。洞口高兩丈許,寬一丈許,洞內深不見底,無人敢進。早年間,曾有一個趙姓的獵戶,勇猛超群,對付獅豹大蟲等猛獸不在話下,聽說白狼洞無人敢進,一時好勝,仗著藝高膽大,糾集一幫膽大的青壯獵手,手持獵叉刀斧,舉著火把,便去探白狼洞。一群人進入洞中約四五十丈深時,隻見洞中石桌、石凳、石床等日常生活用具,樣樣齊全,應有盡有。洞中還有一股潺潺泉水從深處流出。大夥欣喜異常,正要踴躍前行,忽然一股陰風刹刹從洞中刮來,吹熄了火把,獵手們突然感到冷風刺骨,接著兩道藍光在洞中幽深之處閃爍,陰森恐怖,獵手們嚇得全身發毛,冷汗直流。為頭的趙獵戶也不敢逞強,與眾人慌忙退出洞來。從那以後,五戀山的獵戶與山民再無人敢踏進洞中半步。

從白狼洞往左一裏處有一圓形深潭,長寬百餘丈,西北兩麵是石壁,東南兩麵地勢較為平坦。潭水深不可測,水色幽綠。黎明和傍晚時分,總有一股白氣從潭中冒出,如同一根白柱冉冉升起,直至白狼峰上才漸漸散去,時見山中的虎豹狼群在潭邊戲水打鬥。遠遠路過的樵夫、山民、香客不敢靠近,避道而行。說來也怪,在這五戀山周圍尤其是白狼峰下,自從傳說中的白狼精現身後,便沒有虎豹豺狼傷人之說。

五戀山下有一塊小盆地,盆地三麵環山,河溪縱橫。盆地上居住有數百戶人家。這個村落原先叫五戀村,後改稱趙家堂。過去村裏隻有趙氏一姓,元朝建立後,山外的南宋官吏將軍之後及百姓為躲避韃子的欺壓擄掠,紛紛逃到深山老林避難,才使這五戀山更加熱鬧了,從此趙家堂便有了雜姓。在這方圓百裏之地,也隻有一位姓趙的大戶,祖輩在村中修建一棟大宅院。現主人是一位當朝辭官回鄉的趙官人,人稱趙員外,承祖上基業,有良田百頃,山林數十座。趙員外的原配夫人也是大戶人家出身,娘家姓李,人稱李夫人,平日裏樂善好施。自從老爺辭官回鄉後,每遇上災荒之年,李夫人都會催促老爺開倉放糧,施粥賑濟災民,對佃戶則視情減租減息。趙員外深知大夫人為人賢德,對她的話大都依從。隻有一件事,心中放落不下。現已年近花甲,膝下無子,雖有一妻兩妾,個個生得如花似玉,但都是中看不中用,個個肚子一年到頭不見顯懷。人說家財萬貫,良田千頃,偌大個家業,寬敞的庭院,除一妻兩妾和傭人侍女外,沒有個孩子鬧騰,人到老時,沒有後人接續香火,不免感到孤獨寂寞,大夫人看在眼裏,急在心頭,恨自己肚子不爭氣,兩妾也與她一般,勸老爺再娶一房小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