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身世
當年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什麼立朱允炆為儲君,而沒有立朱棣?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朱棣當年其實也很不滿意。一次,朱棣用手拍拍皇長孫朱允炆的背,陰陽怪氣地說:“沒想到我侄兒還能有今天啊!”事有不巧,這一幕正好給朱元璋看見,朱元璋生氣了,說:“怎敢對皇長孫如此無禮?”朱棣不敢說話。朱允炆急忙出來打圓場,才沒讓朱棣十分難堪。還有一次,朱元璋帶著子孫在宮裏看賽馬,朱元璋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憋足勁兒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麵,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
朱元璋對朱允炆這個孫子,感情其實很複雜。一方麵,朱元璋認為這個孩子仁慈寬和,有帝王的風範。而另一方麵,朱元璋又擔心這個太過斯文的皇太孫,不能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
在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前,朱元璋曾經悄悄詢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長孫又還小。治理國家必須要有合適的人選,讓朱棣接班怎麼樣?”
劉三吾是個知識分子,對天天喊打喊殺的朱棣自然沒有什麼好感,而對同樣斯文的朱允炆卻青睞有加,所以他對朱元璋說:“立燕王是不對的!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大家都很信服他,如果立他為儲君,您可以高枕無憂。”
朱元璋雖然當時沒有表態,但是這番話肯定對他有所觸動。
當然,朱元璋不可能因為一個大臣的一番話就最終下定決心。朱棣最終沒有被立為儲君,還可能是因為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他的出身問題。
在明朝的各種史書中,都記載這朱棣是馬皇後所生,是“嫡出”。但是,卻始終有人認為,朱棣的身世並不那麼簡單。
1389年,朝鮮使臣權近等人在北京拜見朱棣,此人回國之後,寫了一本《奉使錄》。裏麵說:他到北京燕王府去見燕王,但是非常不巧的是,那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朱棣母親的忌日,朱棣不見客人。
問題出來了,馬皇後是八月初十去世的,也就是說,那天朱棣祭拜的人並不是馬皇後,而他自己又說是在祭拜母親,因此,他母親是誰就有了懸念。
《南京太常寺誌》一書有這樣的記載:“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湣王、晉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於陵殿,掌於祠官,三百年來未之有改者。”
意思是說,一位皇妃生下了懿文太子、秦湣王、晉恭王,而另一位皇妃則生下了朱棣。這句話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朱棣是皇妃所生,而非皇後馬氏所生。
《南京太常寺誌》是明朝人汪宗元寫的,此人號春穀,崇陽人,是嘉靖己醜進士,官至總理河道右副都禦史,曾經當過南京太常寺卿。太常寺卿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官職名稱,負責皇帝宗族祭祀的長官。所以他的記載可以說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如果馬皇後不是朱棣的生母,那麼他的母親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史學界爭論了很久,答案不一,有以下三種說法:
1.高麗(今朝鮮)女子妃李氏。
2.元順帝妃洪吉喇氏。
3.蒙古女子翁氏。
我們一個一個地分析一下。
首先來說朝鮮女子李氏。
《南京太常寺誌》中所說的“右一位妃”指的就是朝鮮女子李氏,一般在史書中被稱為“碽妃”。
“碽妃”是高麗選送給朱元璋的女子,這種說法是民國學者陳作霖提出來的。他在《養和軒隨筆》中說:“予幼時遊城南大報恩寺,見正門內,大殿封閉不開。問諸父老,雲:‘此成祖生母碽妃殿也。妃本高麗人,生燕王,高後(馬皇後)養為己子。遂賜(碽妃)死,有鐵裙之刑,故永樂間建寺塔以報母恩。’與史誌所載皆不合,疑為讕言。後閱朱竹坨跋《南京太常寺誌》,雲:‘長陵係碽妃所生’。複見談遷《棗林雜俎》,述:‘孝慈高皇後無子,即懿文太子(朱標)及秦、晉二王,亦李淑妃產也。乃僅齊東之語,不盡無稽也。’”
意思是,我年輕的時候,去城南大報恩寺遊玩。大殿不讓進。問當地人為什麼,他們說:“這是朱棣生母碽妃的宮殿,碽妃本是朝鮮人,生朱棣,馬皇後把朱棣當自己的兒子養。於是碽妃就被賜死了。所以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就建造了這個大報恩寺,紀念他的母親。由於他們說的話和正史不太一樣,所以我懷疑他們是胡說八道。後來又讀《棗林雜俎》,述:‘孝慈高皇後無子,即懿文太子(朱標)及秦、晉二王,亦李淑妃產也。乃僅齊東之語,不盡無稽也。’我才相信他們說的是真的。”
傳說,朱元璋處死李氏,是因為李氏尚未到預產期,朱棣便出生了,是個早產兒。朱元璋一算日子不對,懷疑是李氏給自己戴了綠帽子,非常生氣,賜李氏“鐵裙”之刑。
所以,朱棣日後當了皇帝之後,就在南京重建大報恩寺塔,以紀念碽妃。
這種說法在民間流傳甚廣,也有理有據,但是未得正史確認。
第二種說法是:朱棣是母親是元順帝妃洪吉喇氏。
這個說法,可追溯到朱元璋沒有稱帝前。
當年朱元璋跟隨郭子興起兵,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取而代之。南征北伐,最終打到了北京城。元順帝見大勢已去,就離開了北京,回到了蒙古。朱元璋進入北京城後,來到元順帝的後宮,看到一位美女,非常美麗,就收她為妃子。這個美女就是元順帝的第三位妃子格勒德哈屯。
在朱元璋收格勒德哈屯時,她已經懷孕七個月,所以不便跟元順帝一起跑。朱元璋收他為妃後兩個月,她生下一個男孩,就是朱棣。
據說,朱元璋一開始不想認這個兒子,但看到朱棣相貌不凡,朱元璋很喜歡。而且,說自己的後宮女人生了別人的孩子,傳出去恐怕有損威嚴,所以朱元璋不得不認下這個兒子。
這種說法來自於民間,最不可靠,不可信。
第三種說法是朱棣的母親是蒙古女子翁氏。
與格勒德哈屯一樣,翁氏也是元順帝的妃子。
清初地理學家劉獻廷所著《廣陽雜記》中說:“明成祖,非馬後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以其為元順帝之妃,故隱其事。宮中別有廟,藏神主,世世祀之,不關宗伯,有司禮太監為彭恭庵言之。餘少,每聞燕之故老為此說,今始信焉。”
意思是說,朱棣不是馬皇後的兒子,母親是蒙古人翁氏,因為曾是元順帝的妃子,所以史書上沒有寫這件事情。
劉獻廷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每聞燕之故老為此說”,所以也不太可靠。
另有一說,來自於民國學者王謇的《孤廬雜綴》。書中說:“往餘幼從吳夢輒師恩同遊,師告餘曰:‘克金陵時,官軍得明成祖禦碣於報恩寺塔座下,其文略謂:成祖生母為翁吉剌氏,翁故為元順帝宮人。生成祖,距入明宮僅六月耳。明製:宮人入宮,七月內生子者,需受極刑。馬後仁慈,遂詔翁以成祖為馬後所生。實則成祖生日,距懿文太子之生,僅十月稍強也。翁自是遂抑鬱而歿,易簣前,以己之畫像一幀,授成祖乳母,且告以詳,命於成祖成年就國後告之。成祖封燕王,乳母如命相告。於是,成祖始知己之來曆,乃投袂奮起,而靖難之變作矣!’”
意思是,小時候我和老師一起出遊,老師告訴我,清朝軍隊攻克南京時,在報恩寺塔底下找到一塊石碑,上麵寫,朱棣的生母是翁吉剌氏。由此可見,王謇的說法也是道聽途說,顯然不足為憑。
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現在看來,不是馬皇後就是朝鮮人李氏。
認定朱棣不是馬皇後所生的人,大多數都認為朱棣通過造反奪得皇位,天下人多有不服,為了證明自己有資格當皇帝,所以篡改了曆史書,把自己說成是馬皇後的兒子,以增加自己當皇帝的合法性。因為朱棣確實有篡改曆史的行為,所以這種說法不是沒有可能。
認為朱棣是馬皇後所生的人,是因為曆史書上明明白白就是這麼記載的。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以前,不能在這種問題上胡亂猜測,所以本書也采取了這種說法。
永樂年間的後宮
朱棣不是一個貪戀美色的昏君,他曾經說:“人心誠不可有好樂,一有好樂泥而不返,則欲必勝理。若心能靜虛,事來則應,事去則如明鏡止水,自然純是天理。朕每朝退默坐,未嚐不思管束此心為切要,又思為人君,但於宮室車馬服食玩好無所增加,則天下自然無事。”
不過,從現實上來看,朱棣雖然稱不上荒淫無度,但也絕不是他所說的那般清心寡欲,朱棣剛剛當上皇帝之後,就下令“求民間識字婦女入內職”。隨後又命令禮部訪求在京官員軍民之家女子年15~20歲容止端正、性情嫻靜者備王妃之選。朱棣曾命女官蔡氏到杭州選識字婦女入宮。當時有人作詩說:“已雲玉閏歸馬足,更妝金屋貯娥眉。”“臨別親鄰莫惆悵,從來生女作門楣。” 朱棣平時吃飯要有宮女伴唱,晚年因為身體有病,朝參也要有宮女陪伴攙扶,這在整個明朝都是很特殊的。
朱棣的皇後是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史書上記載:“徐氏自幼貞靜,好讀書。”朱元璋聽說徐達家閨女很不錯,便對徐達說:“我與你是布衣之交,古君臣相契者,率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朱棣配焉。”
皇上求親,徐達哪能拒絕?他馬上頓首謝恩。1376年,徐氏被冊封為燕王妃,據說朱元璋的媳婦馬皇後很喜歡自己的這個兒媳婦。
徐氏後來跟著朱棣到了北京,期間,馬皇後死了,徐氏為婆婆守喪三年,素食淡飯,非常虔誠。
在朱棣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徐王妃幫了他不少忙。朱棣帶兵去攻打大寧,李景隆乘機來進攻北京,朱高熾手下人少,形勢緊急,徐王妃便激勸將校士民的妻子參戰,組成了一支女兵隊伍,協助正規軍守城。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徐王妃就變成了徐皇後。
徐皇後和馬皇後一樣,宅心仁厚,經常規勸朱棣與民休息,是朱棣的賢內助。
徐皇後的弟弟叫徐增壽,是朱允炆手下的大臣。朱棣造反之後,徐增壽經常將朝廷的情報送給姐夫,最後被朱允炆發現,處以極刑。後來朱棣要為徐增壽追贈官爵,徐皇後表示反對。後來朱棣還是將徐增壽封為定國公,世襲。但是徐皇後卻說這有違常理,因而不向朱棣道謝。
有一天,徐皇後問道:“陛下與什麼人一起治理國家?”朱棣回答說:“六卿管理政務,翰林的職責是研究問題、草擬文告。”於是徐皇後便將朱棣手下這些重臣們的夫人請進宮來,讓她們以天下蒼生為念,勸說自己的丈夫實施仁政。徐皇後說:“妻子侍奉丈夫,哪裏隻是為他準備飯菜、衣服而已,應該還有別的幫助。朋友的話,可以依從,也可以違背,而夫婦之間的話,則委婉順耳,容易聽進去。我朝夕侍奉皇上,惟以百姓生計為念,你們也要鼓勵你們的丈夫。”
徐皇後還效仿古代的《女憲》、《女誡》,編成了《內訓》二十篇,又編了《勸善書》,頒行天下,以化育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