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若華的學生時代(1 / 3)

一個優秀的民族是要經曆過血與火的考驗的,也是要能夠經受困難的磨礪的。一批優秀的知識分子,一批仁人誌士,由於有了戰爭的存在,改變了他們一生的命運。

中華民族是善於發現和善於創造的民族,它養育了一代代優秀的中華兒女。它有著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可它也經受了別國的欺淩和侮辱。自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之後,中國便不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君主專製的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從那一日開始,中國人民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也出現了一批仁人誌士。

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中沉睡了很久的人民群眾,又被那些火炮、那些戰爭給喚醒了。無論是太平天國運動還是義和團運動,它們都表明了中國民眾被炮火給喚醒了。可是這些,隻能算是人民的潛意識、隻是自發的,並且當時的資產階級理論體係還並未完全形成,並未完善。農民雖然被那些具有初步資產階級思想的人所領導,可並沒有一個具有完善的理論體係的政黨去領導他們,組織他們拿起武器和敵人戰鬥到底。有人說過,軍事是政治的最高體現。然而,政治也是需要軍事的。如果一個國家隻有軍事,而沒有政治思想做為主導,那麼這個國家的秩序將會十分混亂。如果一個國家隻有政治,沒有軍事實力,那麼這個國家將終究不會強大的。

知識分子雖然不像土匪、軍人那樣可以用武力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之中,但他們所傳播的思潮卻能使人民的思想轉變過來,轉向馬克思倡導的共產主義這邊來。

學生,應當有良好的成績和淵博的知識,這樣才能成就大業。可是要讓學生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對於20世紀初期的青年學生來說卻是一種煎熬,也是一種莫大的痛苦。學生對社會改革的作用可能會很小、也可能會很大,但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投身於反帝反封建運動的這條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就是中國開天辟地曆程的艱苦探索的開始。在那馬克思主義還未廣泛傳播,白色恐怖十分嚴重的情況下,知識青年、學生以及那些有抱負的青年就已經轉變了思想,渴望投身於救國救民的運動中去。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都在巴黎召開了巴黎和會。由於會議被英、法、美三國操縱,中國代表在會上的正義要求被否決,並且德國還把在膠州灣、青島的利益讓給日本,它們還強迫中國代表簽訂那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消息傳到北平城內,北平人民那胸中憤怒的火焰燃燒起來了。以北京大學愛國學生為主的北平各個高等學府中的愛國學生高喊著”外抗強權,內除國賊,堅決廢除二十一條“的口號遊行示威。隨即,全國各地的愛國學生也都在當地進行示威遊行,聲援北平學生。

他,一位優秀的學生,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還有很強的號召力。他大約有178cm的身高,黑瘦黑瘦的,是富農家庭出身的孩子。他有著寬大的額頭,鼻直口方,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如一弘清澈的泉水,眼神中透出精明強幹又十分堅定的光。他不是別人,正是渤海大學社會經濟與科學預科班學生張若華。

張若華,1901年5月出生在山東蓬萊縣的一個富農家庭。他在中學時代,就喜歡看那些翻譯過來的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和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社論。他崇尚俄國1861年改革失敗後發配到那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平原上的十二月黨人,也崇尚那位給蘇聯革命、也給中國革命帶來勝利和希望的偉大領導人列寧。是列寧,指揮著全體革命群眾,指揮著那些戰士勝利攻占冬宮。

當張若華看到此時的政治腐敗、軍隊無戰鬥力時,他便希望改革。他也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夠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強大而奉獻自己的青春、甚至鮮血。1920年5月4日,他迎來了自己19歲的生日,也迎來了他19個年頭來精彩人生的起點。這是一顆多麼高尚的靈魂啊!他擁有著純潔的心、高尚的品格,也擁有著那寧願為了千百萬人民的幸福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