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網絡接軌(2 / 2)

東疆、中土、北莽,都大同小異。

南荒那邊,因為山多林多,妖、魔橫行,類似錢莊票號雖有,但網絡支離破碎,不成規模。

如今全納入長安治下,近乎從無到有重新搭起框架,需要不少人手和時間。

而西域這裏,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這裏,沒有錢莊之流。

幹類似活兒的地方,是遍布西域各方,仿佛星羅密布般的佛寺僧院……

雖說是借錢給窮人家,但其中到底有幾分慈悲心,實在難講得很。

畢竟,利息可是一點都不少的。

都是佛門師兄弟,大家互通聲息,統一了標準之後,自然也就沒其他人什麼事了。

張東雲了解之後,哭笑不得。

應該說,至少農奴一類,還很少見,總體其實還挺文明的……

他隻好吩咐劉承宇治下人手,深入民間,從寺廟剝離這些功能,也從頭搭建網絡,一並納入長安軌道。

(這不是我編排,本國曆史上確實有僧院幹這活兒,剛知道的時候我也挺意外,因為過往印象都是田賦徭役方麵“節流”的方便,沒想到和尚們在“開源”上也很本事,放印子錢之外,還有辦坊市抽成的,現代少林的阿信方丈在商業方麵已經挺厲害了,但真未必能幹過曆史上的同行老前輩們……)

說到深入西域基層民間,張東雲心中又有個想法。

他化身烏雲先生,到了天工殿。

陳玉當下不在,而是外出前往北莽、中土各地,甚至包括南荒,與各方各派的人交涉。

他不挖人家的牆角,不強求墨門可以獨立成大樹,隻希望墨家道理能開枝散葉,深入各地。

於是陳玉輾轉各地,免費教學,隻為發掘各派治下適合墨家之道的好苗子,然後加以培養。

培養出來的人,依舊留在當地,為當地效勞。

長安城擴張速度太猛,短短時間內,便近乎統一整個東勝神州,這等速度,也叫陳玉瞠目結舌。

一時間,他隻感覺自己分身乏術,但同時又心情振奮,為自己一身所學能更廣更遠傳播而欣喜不已。

當下在長安城天工殿內留守的人裏,為首者乃是本修習道家的馬坤。

馬坤雖然沒有在外奔波,但同樣也沒閑著,將天工殿眾人整理出來的各種相關理論和經驗法門彙總,希望能編撰出一部墨家《工典》。

這其實也是張東雲的吩咐。

當世工匠雜學,缺乏係統理論,多是匠人自己總結經驗,師徒口耳相傳。

雖說這本就是門動手的功夫,但不意味著就不需要彙總理論知識了。

尤其是,如今墨門已立,更需要係統綱要,方便傳播。

烏雲先生到了之後,忙著編書的馬坤等人連忙起身同他見禮。

“你們繼續忙你們的,傳陳玉回來。”烏雲先生吩咐道。

馬坤連忙應諾。

烏雲先生繼續吩咐道:“回來後,叫他組織人手,將精力都放在民間基礎方便,專注於方便普通人也可使用的東西,以改善民生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