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不見不聞的世界,然而生活在世間的人們離開世間的見聞覺知,如何求得禪法的門徑?佛世時的唄比丘以感人肺腑的悠揚音聲,阻止波斯王攻打鄰國的計劃;印度的馬鳴菩薩以一曲自作自唱的“賴吒和羅”,使華氏城五百位王子悟道出家;吳承恩的《西遊記》以“玄奘西行”的故事為經緯,流傳六世紀之久,寓義深邃,雅俗共賞;鈴木大拙以般若文字弘揚佛法,引起多少歐美人士的共鳴。凡此清涼六根,進而感動心靈深處,激發本有佛性的方式,何嚐不是禪理的體現。
——《禪話禪畫·序》
禪,是言語道斷的世界,但所謂“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①禪的境界,固然無法言詮,但如果全然不說,一般人怎能領會禪門勝義?所以千古以來,禪宗的祖師大德無不老婆心切,努力說禪,多少公案、語錄也因此而流傳後世,至今為佛子們所津津樂道。
——《禪話禪畫·序》
知識與悟道不同。知識是從分別意識上去認知,悟道是從無分別智體證。禪,也不是從枯坐默守中可以悟得;禪,仍然要經過分別意識到無分別智,才能見性。
——《星雲禪話·畫餅充饑》
禪是活潑的,隻要能在參禪中,體悟萬法皆空的法性,生活裏,就會感受到“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②。因此,行住坐臥是禪,揚眉瞬目是禪,隻要心神領會,人間哪裏沒有禪?
——《星雲禪話·禪非一物》
禪者的語默動靜,另有一番深意;禪者的生活作息,別有一番境界。他們的機鋒險峻,言行雖然樸素單調,但妙味無窮;他們的警策雖然嚴厲,但風度親切,達觀超凡。
——《星雲禪話·誰是禪師》
聽明白後,要融會於心,那是理解;見到什麼,要體會實踐,那是修行。修行的深淺,不可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星雲禪話·圓融之道》
禪的裏麵,沒有大小、長短、好壞,當然也沒有輸贏。禪的世界,是不爭論的世界,是一個有規律、有次序的世界。
——《星雲禪話·公雞與蟲兒》
禪宗的教學法,有時當頭棒喝,有時反詰追問,有時有無不定,有時暗示含蓄。總之,禪的教育,就是不說破,不說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
——《星雲禪話·洗心革麵》
有人問:“禪者有生死沒有?”答曰:“禪者或有生死,但禪者在生死中非常自在。”赤裸裸地來,赤裸裸地去,麵對生死,能從容放下,正恁麼時,亦即是解脫自由了。
——《星雲禪話·也是恁麼》
禪,不是逞口舌之能。禪者沒有成見,當讚美的時候讚美,當批評的時候批評,這都是禪的藝術。
——《星雲禪話·怎能會得》
天堂淨土在哪裏?在真正的禪者眼中,卑賤工作裏有天堂淨土,愛人利物裏有天堂淨土,化他轉境裏有天堂淨土。天堂淨土在禪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星雲禪話·乞丐與禪》
禪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麵,他們有時頂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龍抬頭,虎相撲;但有時也非常自謙,有如龍退縮,虎低頭。這正說明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所謂進退有據,高低有時。龍為獸中之靈,虎為獸中之王,禪者乃人中之賢,以退為進,以謙為尚,不亦宜乎?
——《星雲禪話·高與遠》
學佛,其實就是學自己,完成自己。禪者有絕對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誰的氣概,所謂“自修自悟”、“自食其力”,就是禪者的風範。
——《星雲禪話·求人不如求己》
學佛之人,如果有禪,不但為自己想,更為別人想,怎說禪者隻重悟道,不重慈悲呢?
——《星雲禪話·存財於信徒》
禪觀的世界是刹那的,也是永恒的。在禪觀的世界裏,刹那不算短,劫波③不算長。所謂“一念三千”,刹那之間的一念,具足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刹那之間就是無量阿僧祗劫,就是永恒。因為在禪者的世界裏,泯滅了大小、有無、長短、遠近、你我、自他的對待;在禪者的世界裏,一即一切,他把法界一切都融會貫通了。因此,刹那即是永恒,永恒也在我們當下的一念。
——《星雲法語·禪觀的世界》
禪觀的世界是渺小的,也是偉大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禪觀的世界裏,一花一葉、一沙一石,都是無邊的法界。所謂“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④,一般人認為渺小的芥子都能藏須彌,所以禪者的世界裏,是渺小的普遍,也是偉大的包容。
——《星雲法語·禪觀的世界》
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⑤,解脫的人,如潺潺的流水,再茂密的竹林,也不妨礙流水的經過;如同山頂上那片白雲,再高的峻嶺,也擋不住它的飄行,因為它來去自如,好像一個禪者的心境,那麼瀟灑自在。
——《星雲法語·禪的譬喻》
禪觀的世界是生死的,也是涅槃的。生死是人生的實相,有生必然有死。一般人害怕談死,其實死並不可怕,因為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死亡朽壞的隻是身體,我們的真如自性,法身慧命沒有生死。所以在禪者的境界裏,生命是永恒不死的,永遠在涅槃裏,永遠如如不動,這才是真實的生命。
——《星雲法語·禪觀的世界》
所謂“丈夫自有衝天誌,不向如來行處行”⑥,一個禪師,他不依聖言量,不拾人牙慧;他直指本心、見性成佛。這是一種“心行處滅、言語道斷”⑦,泯除一切世俗名言框架的瀟灑自在,是一種“任憑天崩地裂,且奈我何”的自我肯定。
——《星雲法語·禪的修行》
參禪打坐久了,不但身心平衡,理念明淨,也可以悟入人生的真諦。悟的境界,是心中呈現另一個無量無邊、光明解脫的世界。久遠過去的事情,會重新浮現在眼前;遙遠以前的人和事,也都會慢慢地向我們集中靠近。所謂“認識了自己的本來麵目”,懂得了人生究竟“為什麼生”、“為什麼死”、“從哪裏來”、“要去哪裏”,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就能安頓身心,遠離顛倒恐懼。
——《星雲法語·靜坐的功效》
所謂“萬裏無雲萬裏天”,意指沒有雲的地方,天就會顯現。解脫者,就像一片藍天,不讓煩惱絆住,沒有無明束縛,就是世間塵勞,也係不住他,一切都不會掛礙於心。
——《星雲法語·生活的解脫》
禪者被冤枉,受了委屈,都是心平氣和。像舍利弗被佛陀喝斥他受不淨食,舍利弗即刻將所食之物吐出,並慚愧自己的粗心大意,誠心感謝佛陀的教導;寒山大師被誤會挪用國庫的公款整修寺院,而被放逐邊疆,寒山大師神色自若向師友告假,宛然要到遠方旅行。神秀大師本來已是五祖弘忍的首座,但半路殺出六祖惠能,神秀禪師仍然歡喜承擔,尤其在北方指導禪法時,一樣讚歎南方的惠能,如果他不是在禪修的過程中得到平等心,何能有這麼豁達的表現呢?
——《人間萬事·禪心》
一個解脫者,有自受用的生活,也有他受用的生活。因為解脫了,自有道德與修養,如同桂花的幽香,能夠影響到周遭的每一個人。解脫的人,讚美超越的生活,顯露芬芳的氣質,自知而不驕慢,自信而不傲人。
——《星雲法語·生活的解脫》
有情⑧說法,我們都聽得懂;無情⑨說法,其實更是美妙好聽。
天空的白雲飄飄,江河的流水滔滔;春去秋來,歲月如梭,花開花謝,時光荏苒。我們的周遭,我們的每日生活裏,哪一樣不是無情在對我們現身說法呢?禪師豎起了拂塵說:“你懂嗎?”如果懂得拂塵豎起來的意義,那就是開悟了!禪師指著庭外的柏樹子說:“你會麼?”如果你會的話,當下就是一位禪者了!可惜,空穀回聲、和鳴,不容易懂得。假如我們除了“聽”懂有情的說法之外,還能“會”得無情的說法,那就大事都解決了!
——《迷悟之間·無情說法》
真正的禪者,他的看法和修養,不是一般人的模樣。須菩提甘願被外道打死,飛錫禪師把生死當作遊戲,普化禪師以遊四門與人開玩笑的方式告別人間,德普禪師令弟子辦齋祭祀,在享罷祭祀之後怡然長辭。生死是最苦的事,禪者卻能嬉戲作樂,這不是禪心的力量而何?
——《人間萬事·禪心》
有情說法可以用耳朵來聽,無情說法必須用心去領會。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無情萬物無一不是在跟我們說法:春花秋月固然讓人賞心悅目,鳥叫蟲鳴一樣令人感動於心。趙州“茶”,是趙州禪師用“茶”在說法;雲門“餅”,是雲門禪師用“餅”在說法。晨鍾暮鼓、鐺鉿魚磬,哪一樣不是在對我們啟示、說法呢?
——《迷悟之間·無情說法》
禪,就是靈巧;空,就是靈巧;般若,就是靈巧;覺悟,就是靈巧。趙州禪師的“小便去”⑩,就是靈巧;古靈禪師的“有佛不聖”,就是靈巧。《六祖壇經》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楞嚴經》的“論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都是靈巧。
——《迷悟之間·學習靈巧》
“為什麼”,是具有啟發性的。禪門的詰問:為什麼你背著死屍到處行走?為什麼你不能認識娘未生前的本來麵目?為什麼把那麼重的石頭背在心裏?為什麼要說生死事大?為什麼你到今天才來?能問“為什麼”的人,他必然是有思想、有看法、有見解的人。
——《迷悟之間·為什麼》
想得開,看得破,這就是“豁達的人生”!彌勒不被布袋所拖累,金碧峰不為玉缽所拘囚,乃至趙州不受趙州茶的操縱,雲門不受雲門餅的牽絆,萬事能夠放下,那是何等逍遙自在的人生啊!
——《迷悟之間·豁達人生》
舉止威儀可以增加我們的魅力,態度從容也能展現我們的魅力。魅力可以是先天的氣質,魅力也可以透過後天養成。禪門祖師一舉手、一投足,一揚眉、一瞬目,都能啟發學人,令人去迷開悟,其實這也就是禪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