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充滿滄桑感的大西北,咱們來點鍾靈毓秀的小點調劑調劑心情,同樣是戰場,除了令人熱血沸騰的燃情,也還有身著休閑裝、哼著小曲兒、遊山玩水的悠閑。
怎麼?諸君不信?還別說,魏晉時期的人就是這麼個調調,打仗也弄得跟天皇巨星的個人演唱會一樣,燈光、舞台、奏樂、伴舞,一個不缺,人要的就是這裝逼的範兒!
下麵,有請第一位巨星登場,這位哥們是名人,也是官二代、皇親國戚,不折不扣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種子選手——
他文武雙全,情操高尚,擅長戰略規劃,傾盡心血為伐吳大業全盤籌謀,一手推動晉王朝的大一統,卻又居家簡樸、勤儉節約,深諳群眾路線的真諦,受到百姓一致愛戴,連敵人都紛紛被他感化,為他立碑、落淚,是為墮淚碑。
我所說的這位,正是西晉太傅、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後世之人,推崇羊祜的不少,像範仲淹、陸遊等著名的愛國文人都曾寫下詩篇詞句,隔著時空緬懷這位先賢。《寄題峴山羊公祠堂》“……此山自古有,遊者千萬輩。湮滅皆無聞,空悲歲月邁。公乎仁澤深,風采獨不昧。於今墮淚碑,觀之益欽戴。”
那句“公乎仁澤深,風采獨不昧”,最能點明羊祜的特點,於具體的攻城戰術上,他或許並沒有突出貢獻,然而在更高層次的戰略層麵,他把控全局、眼光獨到,尤其能以仁德教化感召敵國,為最後的大戰奠定了思想基礎。
這才是用兵之至高至聖。
正是由於羊祜十數年教化之功,加上東吳君主自身殘暴無道,晉王朝一旦傾全國之兵南下,勢如吹枯拉朽,手到擒來。
(一)輕袍緩帶的儒將
1、低調的皇親
在開始這篇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一個社會問題:寄養的孩子最可能形成怎樣的性格?
案例:有一個聰明乖巧的小孩子,我們姑且叫他小乙,在小乙12歲那年,父親過世,母親家族名聲很大,但空有名聲卻要人沒人、要勢沒勢。小乙迫不得已,被寄養在叔叔家裏,小心謹慎,生怕有一點行差踏錯,被人嫌棄。小乙還有個同胞姐姐,一直沒找著婆家,已經拖成大齡剩女,聽說最近叔叔給她介紹了一個對象,人挺帥,家世也好,老爸是某軍區司令,自己也挺能的,就是個三婚,跟前妻還生了5個閨女,嫁過去估計有些難處。
小乙就想問了,這樣的生存環境,他該怎麼辦?
很多小時候有過寄養經曆的孩子都表現出一個共同的特點:敏感、沉默,甚至有點自閉。
我們的男主角羊祜小朋友,當然並沒有自閉傾向,據史料記載,他生得那叫一個風度翩翩、博學多才,尤其擅長發表議論。
這點很符合魏晉時的社情,那個年代崇尚清談,要是連嘴皮子都磨不利索,在高門大族裏是很受鄙視的。羊祜家世不俗,才情、教養是一定不缺。然而,我們仍然不能忽略一點,才情與性格,這是兩條線,分析一個人的性格養成,多多少少要追溯童年。
①太守世家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家世不俗,不僅是官二代,簡直算官世代。
【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
二千石,也即是太守級別的高級官員,家裏隻出一個太守不算牛逼,連續九代都是太守,這個就相當牛逼了,袁紹家號稱四世三公,九代郡守即使比不得四世三公,也足以證明家族人口平均水準還是保持得相當不錯的。根據木桶原理,羊家這隻大木桶應該屬於優質木桶,典型的人生贏家。
世代綿延——這不正是古代大家族們的終極追求?
羊祜的祖父羊續,著名的“懸魚太守”,以清廉著稱,羊續懸魚的故事(就是有人送羊續一條活魚,羊續不收,掛到梁上去表示我很清廉——呃,也許老羊愛吃的是幹魚)也一度成為中國兒童啟蒙教育的必選讀物;父親羊衜,上黨太守,先後娶過兩房妻子,一為孔融之女,一為蔡邑之女,而後者便是羊祜的母親。
咦?是不是覺得有點耳熟?羊氏為父,蔡氏為母,聽上去怎麼這麼像景獻皇後羊徽瑜的身世呢,似乎就是一毛一樣的出身嘛~~
不好意思,前麵賣了個關子,羊祜的確與羊徽瑜有關係,比較親近的關係,呃,同父同母嫡親姐弟的關係,羊祜正是司馬師的嫡親小舅子,晉王室如假包換的皇親國戚。然而對羊祜的定義,雖不能脫離這層關係,卻又絕不能讓這層關係掩蓋了一些更為重要的東西,羊祜不是作為外戚載入晉史,他是不折不扣的能臣名將,而非景獻皇後、弘訓太後的弟弟,他從來不是一個典型性皇親,姻親關係並非他成長過程中的助力,反而成為阻力。關於這點,我們在後麵會詳細闡述,現在,還是先回憶羊同學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