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首輔難當(2 / 2)

趙守正不願意看到這種局麵,但他心裏清楚,這是不可避免的。

在他看來原因至少有三。

首先,張居正無視了本朝是一個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國家。在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帝國,朝廷的行政能力有限,雖然有各種律條頒布,但在實際操作中,完全無法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所以必須要靠道德來維係社會的穩定。

說白了,就是反複宣傳儒家道德,讓大家都做個低欲望的好人,使社會像羊群一樣易於管理。人民像綿羊一樣任人宰割,會自己吃草,還能貢獻奶皮毛肉。這樣隻需要幾頭牧羊犬,就能管理成千上萬頭羊,行政成本自然大大降低。

所以在天朝的統治中,道德是至高無上的道,具體的行政能力則是不重要的術。道德非但可以指導一切,甚至還能代替法律。這就是為什麼言官總是從道德上攻擊大臣。不管一名官員多有能力,隻要道德上有瑕疵,就算沒有觸犯任何法律,仕途也會被終結掉。

而張居正居然妄圖以法律治國,將法令置於道德之上,代替道德指導行政,並作出最終的裁決。這是動了大明王朝的根基,掘了文官集團的祖墳!能不引起他們強烈的反彈嗎?

因為道德幾乎是一成不變的,兩三千年的經典依然不會過時。所以讀書人隻要飽讀經書,不必有任何行政經驗,就可以指點江山,批評朝廷的行政決策!

而法令是要與時俱進的,無法籠統概之,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並不斷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修改或製訂新的法令。

這就要求術業有專攻了。譬如軍事方麵的政令,如果不在道德範疇,而在技術層麵討論,那就隻有經驗豐富的兵部官員才有發言權了。

財政、稅收、水利、工程、司法等等各方麵亦是如此。

這就剝奪了大量隻會作道德判斷的官員的話語權,尤其讓言官沒法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隨意開炮了。

什麼?讓他們調查研究,成為專家?那也太痛苦了!哪有不負責任亂開炮過癮?

所以張居正一死,他們就要迫不及待回到道德至上的時代,定要把張太師製定的所有法令統統踩在腳下!

~~

再者,張居正將文官集團當成了行政工具,卻忽視了他們是與皇帝共享大明的統治階級。

他非但對他們管得太嚴,處罰的太狠,讓他們失去了安全感,像狗一樣疲於奔命,自然怨念橫生,

張居正還對那些雖然缺乏行政能力,但極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缺乏尊重。

其實他對海瑞的雪藏就是一例,隻是海瑞不噴他罷了。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海瑞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如他的同年王世貞,貴為多年文壇盟主,但其實官癮也蠻大的。王盟主一直希望能當上六部尚書,為自己坎坷的仕途,畫一個圓滿的句號。

為此他不惜對張居正各種獻媚,比如給其父母作壽序,又饋贈了大量古玩字畫。然而張居正非但不領情,反而在收到王世貞表示希望為元輔效犬馬之勞的信後,回複說什麼‘吳幹越鉤,輕用必折;匣而藏之,其精乃全’……

王盟主自負天下奇才,居然被張居正看做中看不中用的樣子貨,自然氣得七竅生煙,自此太嶽一生黑,抓住機會就開噴。

他好幾次還想在《江南日報》上發文章黑張居正,結果沒能過審。一氣之下,自己辦了份報紙曰《應天報》,一開始一月三期,後來一月一期,專門跟張居正唱反調……

以王盟主在傳統文人中的影響力,全力開噴之下,張居正的名聲還能有個好?

最後,張居正忘記了,自己其實是文官集團的一員,卻站在了皇帝的立場上大刀闊斧改革。結果非但得罪了文官集團,還讓皇帝失去了權柄。

皇帝領情還好,碰上萬曆這樣不領情的主,自然就要落個裏外不是人了。

張居正活著自然沒人敢造次,死了不炸鍋才怪呢。

趙守正很清楚,皇帝和文官集團在張太師的陰影下壓抑太久了,早就到了爆炸的邊緣。

所以倒張勢力是有廣泛支持基礎的,才會顯得如此不可遏製。

要不是趙昊來了個釜底抽薪,讓老西兒至少明麵上退出了這場醜陋的狂歡,現在趙相公麵對的局麵,定然更加棘手許多倍……

ps.不好意思大家,今天就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