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品人錄.項羽篇》有感(1 / 1)

易中天先生品項羽,劉邦,韓信,我今天讀了之後,頗有感觸,由此記之。

麵對九五至尊的秦始皇,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前者出自一個亡國貴族的國恨家仇,後者出自一個市井無賴的羨慕,敬畏。

同為推翻暴秦的起義軍,劉邦先入關中卻秋毫無犯,盡顯帝王之象;項羽後來居上,燒殺搶掠,卻甘願衣錦還鄉,當一個西楚霸王。

項羽自幼立誌要學就學“萬人敵”,可在與劉邦的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要與劉邦solo定勝負,終究還是“一人敵”。劉邦鬥大字不識一個,卻知人善任,以“萬人敵”君臨天下。

再觀韓信,知項羽大業不可成之後反投劉邦,直接登壇拜將,攻城略地,假借齊王卻以奇貨可居為由未敢三分天下,終以婦人之仁而為婦人所殺。

毫無疑問,劉邦是最大的贏家。當然項羽,韓信也是那個時代的英雄豪傑,他們的事跡和教訓值得我們去學習。

劉邦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自知之明,因此知人善任,能忍之所不能忍,一句“大丈夫當如是也”道出了隻要大業可成,沒什麼是不能做的決心與報負。。

項羽,一個名門貴族,自當傲視群雄,唯吾獨尊,再加上“萬夫莫開之勇”當然“吾功之高,豈非他人可及”,因此,劉邦,韓信之輩,自當不放在眼裏。一句“彼可取而代也”也隻是為了報私仇,了國恨,項羽氣量之狹小,乃失敗之根本(既無知人之明,又無自知之明)。

韓信,有知人之明,卻無自知之明。知道項羽婦人之仁而被劉邦所殺,自己卻仗著那點功勞認為劉邦不會“兔死狗烹”;知道劉邦是個無賴,卻在天下已定之時不學張良急流勇退,終究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