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見深心中那點,本就不多的母子情,瞬間蕩然無存。你們相識於鮮衣怒馬,曾經笑靨如花,英姿偉岸,那是人間佳話。她生我未生,我生她已老,跨越十七歲的年齡差距,就惡心著你們了?
殺母存子?
既然你想逼死朕,那朕就讓你死不瞑目!朱見深咬著牙下旨,“遵母命,周太後百年之後與先帝合葬裕陵,慈懿太後葬入妃陵!”
李賢半點麵子都不給,“錢太後與先帝合葬裕陵,神主祔入太廟,這是先帝的遺願,早就定了的事情,還有什麼可議的?”聖旨又如何?做為首輔,李賢有權力對聖旨說“不”,這叫封駁!
內閣彭時、商輅、大學士劉定之同時開火,“孝順之道貴在守大義,而不是一味的遵從母命。”
萬貞兒料到了,跟朱見深說,既然這件事,皇帝說了不算,那麼內閣也不能專製獨斷,我們搞民主,一人一票,百官踴躍發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帳,皇帝、寵妃、太後,這三個人,天老大,他們老二。李賢為首的內閣集團,說好聽的,帝國CEO,難聽點,打工仔!這兩撥人掐起來,勝算在誰手裏?
萬貞兒如意算盤打出花來,官員們,想升官發財嗎?站在我們這邊,萬妃娘娘保你們榮華富貴!隻要幫著太後爭得權益,又給她生下長孫,做個乖乖的兒媳婦,那她還能殺母存子嗎?
建國以來,最大的朝議就此拉開序幕,以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為首,共計九十九位朝臣一致響應,慈懿太後應與先帝合葬裕陵。
第二天,共計四百七十名大臣聯名的疏章擺在了朱見深的案頭,慈懿太後應與先帝合葬裕陵。
第三天,給事中三十九人,禦史四十一人,集體跪於文華門外放聲大哭,直哭得響震雲霄。這些大臣們牛性犯上來,一句話,如果得不到慈懿太後與先帝合葬裕陵的旨意,他們絕不退下。
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哭昏了,曬暈了,去陰涼地方喝口水,吃點藥,回來繼續嚎。這影響實在太壞,不知道的,還以為皇帝又駕崩了呢!
萬貞兒氣哭了,她們是寵妃,這個世界上權力最重的人,難道還能讓一個死人欺負了不成?下令,誰敢再哭,給我動大刑。太監們扛著棍子就出去了。
百官一臉流氓兔的表情,這些人是帝國的言官,皇帝的旨意,他們都有權說三道四,首輔都無權管他們,這位大媽,你媽貴姓呀?
這時,大同、宣府、薊州、遼東,邊關奏章陸續送到,當兵的人說話可不會太委婉,一句話,你娘,滾粗,慈懿太後應與先帝合葬裕陵。
勝算在哪裏?在人們的心坎上!
朱見深怕了,大明四道關防,如果四個總兵反了四個,那麼帝位就是個笑話。萬貞兒心中一片悲涼,爭權益爭成這樣,太後一定砍死她。
送慈懿太後離開的那天,大家都來了,於冕帶著妻子,楊洪領著錢雄,劉大夏,王恕,當然還有李賢,京都的百姓聚在道路兩旁,焚香頂禮,哭聲甚哀,整整一天,不願離去。周慕影譏諷的看著斷龍石緩緩放下,封住了墓門,自此以後,天上人間,兩個世界,再無牽連。
七個月之後,李賢因身體原因,離開了朝廷。朱見深急於生下子嗣,又怕重蹈叔父代宗皇帝的老路,於是走上了求仙煉丹的路,朝政很快被閹豎、佞臣把持。
萬妃生了一個兒子,滿月那天,皇長子返程歸天。萬貴妃三十七高齡了,自此再沒有孕育的可能性,於是走上了變態之路。後宮嬪妃眾多,朱見深寵幸誰,她不哭不鬧,隻是妃子們侍寢之後,她會賞一碗墮胎藥。
這樣又過了五六年,有一天,朱見深去內藏庫,一時興致來了,發現倉庫管理員紀妹妹,長得挺水靈的嘛,於是就這般、那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