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慈悲的實踐與完成(1 / 2)

慈悲不僅是理念上的了解,慈悲更應該是行動的實踐。孔子的“有教無類”,是對受教者無別的一種愛心,也就是慈悲心。杜甫曾發願說:“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有了千萬間的華宇美屋,就可以讓天下居無定所的人,有一個遮蔽風雨的地方,這也是一種慈悲心。

孟嚐君門下有食客三千人,他對貧苦的朋友有慈悲心,因此許多名士都來投靠他。溈山靈佑禪師,臨終示寂時,告訴弟子:“我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希望轉世天國乃至再來做人。我發願來世出生為水牯牛,替大家服務,為眾生代勞。”靈佑禪師這種“欲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教中有位菩薩,叫作代受苦菩薩。為什麼這位菩薩叫作代受苦呢?因為他有慈悲心,願意為眾生承受一切的苦難。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曾割肉喂鷹、舍身飼虎,修持各種的慈悲利行。佛陀的慈悲濟生,就是代受苦菩薩的化身。他曾出生為一條大龍,這條大龍曾經受過五戒,有一次在它熟睡的時候,許多蟻蟲附在它身上,吃它的肉。大龍被咬得痛醒過來,一看這麼多蟻蟲在啃噬它的肉,心想如果它稍微一翻動,勢必會壓死這許多的生命,自己受過戒律,怎麼可以輕易殺生呢?因此忍受著被蠶食的痛苦,一動也不動,用它的血肉生命與蟻蟲結緣。雖是畜生的龍類,有時卻比人類更有慈悲心。

老鷹捕捉小雞,母雞雖然明知不是老鷹的對手,但是為了保護小雞,不得不奮力抵抗,這是慈悲。蛇通常是卵生的,但是有一種胎生的毒蛇,當它要生產時,會尋找一種尖銳的竹子,讓自己刺上利竹,剖開肚子生下小蛇,母親這種犧牲自己的行為也是慈悲。

台灣三義銅鑼附近的高速公路上,曾經發生一件連環大車禍,其中有一家人全家罹難。當救護人員用力撬開毀損的車子時,忽然聽到車內有孩子的哭聲,趕緊上前仔細一瞧,原來有一個小孩子,正躺在奄奄一息的母親懷中。大家七手八腳將繈褓中的孩子抱起來,此時彌留中的母親,突然睜開眼睛,氣如遊絲地看著救護人員說:“拜托你了。”然後溘然長逝。是什麼力量使這位母親忍耐到最後一刻呢?是慈悲的力量。

這個宇宙充滿了慈悲,我們要懂得欣賞,學習接受,如果不能體會相應,縱然佛陀出現眼前,也無法領略慈悲的可貴。有位信徒信佛虔誠,有次遇到水災,大水漫淹屋中,他隻好爬到屋頂上避水,水慢慢地漲高,終於淹到了他的腳下,他急忙地念道:“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呀!”正當他聲嘶力竭高聲求救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位原住民駕了一艘獨木舟過來救他:“快上來,我載你到安全的地方。”

可是他卻驕慢地說:“我不要你救我,我要觀世音菩薩來救我。”那人隻好悄悄地駛走。洪水繼續上漲,漲到了腰部,他很著急地念:“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喲!”危急中,一片茫茫大水裏,有人開來了一艘快艇,好心地說:“哎呀!好危險哪!趕快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