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平行的低魔法世界,本故事之中的社會文明程度大概可以視作原初世界的唐宋時期,大致以淮河-漢中一線為南北分界,以南是母權社會,以北為父權社會。
開講故事之前,話說一下上古,仍屬母係社會時,半神媧皇一統黃河流域,建國號楚。不久,伏羲、軒轅等男人謀反,弑媧皇,開啟了父權改革的曆史進程。
女媧死後,其嫡係不敵伏羲叛軍,不得已之下,隻好退走蠻地、南渡淮水,在淮南休養積蓄。但淮南水土險惡,難以耕種,當時的生產力太弱,南方土壤厚重,好難開墾,而且禽獸逼人,惡疾橫生,南遷而來的士民病的病,餓的餓,死的死,能活下去就好不容易了,因此絕了北伐中原的心。
自那之後,中原地區曆經所謂的聖賢之治,漸漸進入父係社會且鞏固起來,曾經主宰國家的女性已被打壓進社會最底層,成為男性的附屬品。
與之相比,淮南社會發展緩慢,依然處在母權統治之下。
後來,統治中原的周王室式微,外加北戎進犯,朝廷沒力製衡。諸侯於是趁機獨立,並且聯合起來對抗王室。
曆經二百年混戰,關西的秦國日益壯大,關東諸侯被蠶食殆盡。之後,秦國又把矛頭指向淮南,高舉男權的大旗,美名為“解放南蠻”。淮南軍久疏戰陣,很快便屈服於其淫威下。
秦統一南北二十年,虐用其民,以致各地怨聲載道。尤其以南人最為憤怒,南北風俗南轅北轍,而秦人卻以簡單粗暴的武力手段企圖快速變革,其結果隻能是激起最廣大的民怨。
秦始皇帝死後,南北各地便立即燒起戰火。舉首義的是南人陳妽,戰力最強的也是南人,是虞姬的丈夫項羽。不久就把秦人趕回了北方,成功複國。
與此同時,北人也趁勢而起。但秦人在北方經營已久,也實力雄厚,關東諸侯擋不住壓力,隻好向淮南求援。
之後,南北會盟於淮水邊的壽春,築鳳台。在這次盟會中,中原人正式承認淮南為楚國,結成抗秦同盟,並且尊虞姬為盟主,最後確立了相互尊重民風民俗的外交大原則。這次盟會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世稱“鳳台之盟”。
由於有了項羽等楚人的加入,秦軍咄咄逼人的勢頭終於被遏止,中原局勢慢慢逆轉。幾年後,秦人眼見與天下人為敵,知道事不可為,迫不得已之下隻好退回關中。
而虞姬沒意逐鹿中原,也召回了楚人。
後來,項羽擁兵自重,對偏安政策不滿,更受中原諸侯的蠱惑,意圖效法上古伏羲氏,改革淮南,於是刺殺了其主母虞姬,自立為項王。
正在這時,原楚女王的嫡孫女,自號“武則天”,異軍突起,與項王血戰四年,終於平定內亂。
武則天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是淮南史上最有名的明君。
對外的武功:為報複北人,她向北用兵,大破魏國都城大梁,之後又直抵齊國臨淄城下,逼使中原諸侯割地分封徐、宋、陳、鄭四國的後裔,以此作為南北兩方的緩衝國;向南征服贛水、湘水流域;向東收複趁項王之亂鬧獨立的吳、越兩地;並且遷都金陵,改名建鄴。
對內的文治:開啟了引進和學習中原文化的大時代,世稱“北風南漸”。 實際上、“北風南漸”是以秦始皇帝在全天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為開端的,其後武則天也深感楚文化之落後,楚國被北人視為“荊楚之蠻”也不無道理,於是轉被動為主動,主動揀選和改造適用於楚地風俗的中原文化,其中以道家學說最為搶眼,起用大智者李聃,尊為國師,號老子,撰述《道德經》,從本體論的高度論證了“陰勝陽、水勝火、雌勝雄、柔勝剛、牝勝牡”,為女尊男卑的社會傳統奠定哲學基礎,又與北方群儒舌戰辯論,將當時北方最負盛名的大儒孟子嗆得吐血而死。
老子的大成就是楚國形成新風氣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出於曆史原因,男性一直受到政治壓製,即使再有才能,也隻能混跡於軍事係統。在老子興起之後,傳統的政治意識開始受到挑戰,並且自此之後逐漸變易,最終形成了新的男女政策,影響極之深遠。
於是天下再次分裂:南方的楚國;盤踞關中、蜀中和黃河以西大片土地的秦國;據有黃河以東的三晉、亦即是韓魏趙三國;占據黃河下遊和膠東半島的齊國;坐擁幽薊和遼東的燕國;以及位於淮水北岸,與楚接壤的四個小邦,徐、宋、鄭、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