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六鬥本以為自己會死在這裏的。
那柄飛劍的威勢,實在是太過強大,恐怕隻有將吳家劍塚所有劍熔煉一爐才能天生便自帶如此淩厲的劍氣。
國師留下的劍陣盡管玄妙,可無論是自己的實力,還是身邊臨時聚集起的這些劍客,都不足以抵擋住這柄飛劍。
吳六鬥隻希望自己能將它的速度暫時延緩,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即使這飛劍威力恐怖如斯,在通過劍陣後,後方還會有一道堅韌的陣法防禦,兩道陣法相加,想必能將這飛劍的殺傷降到最小。
當然,他不知道的是,盡管這陣法是曾經正牌司馬達所留,可如今李淳風占據了司馬達身體,自然也知道這陣法的威力,以泰安京內這些力量,絕對是擋不住這柄以大秦血脈驅動的飛劍的。
吳家劍塚,練的本是枯劍。
劍法練出來,不為殺敵,不為炫技,隻是一心求死而已。
劍塚之內,多少人日以繼夜的練劍,最終卻沒有半點施展的空間。
似乎他們就隻是為了練劍而練劍,從出生到死亡,他們的劍,天生就是為了迎接枯萎。
而每代劍魁,則會同時修煉入世劍。
如果說出世劍的枯劍的目的就是沒有目的,練劍就是為了迎接死亡,那麼入世劍,則恰恰相反。
每一次出鞘,每一次舉劍,都必定要有理由。
出世人管入世事,若不問緣由不講道理,不聽人言不懂世故,則隻會淪為與劍塚中那些隻會揮劍的淘汰者一般麻木。
可這並不代表吳六鬥就會是一個古道熱腸的人,恰恰相反,四大劍俠之中,劍魁吳六鬥卻是最為冷傲。
隻是三月前他突然加入朝廷,進入禦天監成為第一任天官,卻是讓江湖眾人都吃了一驚。
江湖與朝廷,本是涇渭分明的兩條界限,卻因為那場叛亂,三皇子勾結魔道,險些奪權成功,給兩方都提了一個醒,無論是江湖還是朝廷,想要互不往來,絕對是不可能的,甚至就連獨善其身都難以做到。
也是因為這場叛亂,先皇和李淳風這兩位“飲馬江湖”的倡導者紛紛退出舞台,新登基的皇帝劉琦則冊封了魚龍幫為“天下忠義之幫”,表明了自己對江湖的態度。
可吳六鬥來,絕不會是為了名利。
因為他在江湖中已經到了名的頂端,自然也就不缺利。
但他一直記得一句話,第三次敗給劍神之後,他對自己說的話。
“你小子的劍術很不錯,相當不錯,可你揮劍的格局太小,你手中的劍為自己而揮,為吳家而揮,為探求劍道而揮,格局都太小,不應該是你吳六鬥的樣子。”
“你的劍,應當為天下人而揮。”
隨著年齡的增長,吳六鬥漸漸地明白了老劍神的話,也明白了上一任劍魁彌留之際,那句自己三十或可勝之的話背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