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38年正處於魏晉南北朝中期,這一年,北魏已經基本統一整個北方地區,和統治整個南方地區的劉宋對立,因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和劉宋文帝劉義隆都是賢明之主,文韜武略很是了得,誰也奈何不了誰,便形成了魏晉南北朝亂世中一個短暫的和平曆史時期。
不過雖然438年是處於魏晉南北朝亂世中的短暫和平時期,但這一年發生的許多事情卻為之後的大混亂埋下伏筆。
第一件事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長安一所寺院裏發現被收藏的大量武器和財產,猜疑心極強的他懷疑這些佛教徒和叛臣蓋吳合謀作亂,不顧群臣反對下令滅佛,並采用了崔浩和高允這兩個道學重臣的建議,下令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這事原本對於北魏來說是有很大好處的,那些青壯勞力一來可以壯大農業生產的隊伍,能有力推動經濟建設,二來可以充實軍隊,提高軍隊人員的質量。可是了當時的佛門和世家大族聯係緊密,有些甚至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言人,拓跋燾滅佛之舉嚴重損害了這些人的利益,讓這些隻顧本族利益不管國家利益的世家們對拓跋燾這個統治者產生了極大的不滿,為他死後北魏之亂留下了極大隱患。
而這第二件事了則是著就《後漢書》這部恢弘大作的作者劉宋史學家、文學家範曄離開宣城,調任長沙王鎮軍長史,並領銜為宇朔將軍,名聲很響亮,但那個時候到長沙王的番地就任鎮軍長史無異於流放,是範曄極不情願的,這事原本是件小事,畢竟在官場上起起落落再正常不過,可是極重名聲的範曄內心深處就此留下了對宋文帝劉義隆的怨恨,在後來彭城王劉義康謀反叛亂時,範曄沒有多少猶豫便加入了謀反陣營中,憑借其極高的聲望和領軍權利壯大謀反隊伍,沉重打擊了元嘉之治中的劉宋王朝。
第三件事則是高句麗這個反骨仔又反了,他們的長壽王直接殺掉了北燕皇帝馮弘,脫離中國政權管轄,成為境外獨立國家,間接讓朝鮮半島陷入了長達幾百年的三國殺中。
這三件時在當時來說都不算太轟動,也沒有影響到兩位統治者的心情。而另一件則嚴重影響到了宋帝劉義隆的心情,讓他在皇宮中煩躁不安,想想對手魏帝拓跋燾舉杯慶祝的情景,他就牙癢癢,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當時魏宋兩國處於相對和平時期,但邊境卻常有衝突和爭奪,每年基本都是北魏占便宜,今年的結果也不例外,可是今年有些慘,劉宋王朝直接丟掉了兩座邊境重鎮。這讓劉義隆的心情和來回踱步的步子變得異常沉重,讓他不由的想起了劉宋曾經的常勝將軍,有‘宋之’戰神之稱的武陵公檀道濟,要是兩年前自己不誅殺檀家滿門,憑檀家然的勇武智慧,又何來今日邊境的窘狀!一想到此,劉義隆便重重歎了口氣,心生悔意,自己和那位肱骨名將也是有情深義重的交情的,哎、、、劉義隆的眼睛不由的濕潤了許多。
“皇兄,我有要事找你。”就在劉義隆追憶和檀道濟之間的美好種種時,一個有些跋扈的聲音從門外傳來,不等他答話,那人便已經很是無禮的推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