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6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1 / 3)

丟掉不舍和執著之後,才會有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如沐春風。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

“人這一輩子,年輕時所受的苦不是苦,不過是一塊跳板。人站在跳板上,最難的不是跳下來的那一刻,而是跳下來之前心裏的掙紮、猶豫、無助和患得患失,根本無法向別人傾訴。我們以為跳不過去了,閉上眼睛,鼓起勇氣,卻跳過了。”我很喜歡這段話。

當你感覺痛苦得再也堅持不住的時候,請再咬牙堅持一會兒。迷茫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走,那就看好腳下的路,先做好手頭能做的事。

程浩說過:“真正牛×的,不是那些可以隨口拿來誇耀的事跡,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程浩是誰?1993年出生的時候就被醫生告知可能活不過5歲,而活到20歲的他開始在網絡上用真名寫自己的故事。

同齡人在幼兒園學唱《小星星》的時候,程浩走遍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大醫院;同齡人在玩蹺蹺板和自行車的時候,程浩被各種高精尖的設備測試、診斷、治療,還要服用各種難吃又昂貴的藥物。二十年間,醫生們一次又一次地下病危通知單,他的母親用10厘米長的釘子將這些病危通知單釘在牆上,權當紀念。

程浩笑著說,自己是一個職業病人。他大部分的時間除了用來看病、治療,就是看書,並且願意在網上與人討論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思考和看法。那時,程浩體重已不到30公斤,身體嚴重變形,輸入電腦裏的每一個字都是他用鼠標一下一下點出來的。

2013年8月,他的主頁不再更新,他離開了人間。2013年8月21日,財經網、新周刊等均在微博上發起了對他的緬懷,眾多網友也一同在微博上緬懷他的離去。

我看過程浩在網上的回答,很多見解都很有意思,很多網友也像我一樣喜歡他,因為他的幽默和樂觀。他背後經曆的痛苦沒有人能體會,但是我們可以從他的文字中,看到一個善良而堅強的靈魂。

是程浩讓很多人明白了,不管在什麼境地,人都可以選擇。你可以自怨自艾、痛苦糾結,也可以積極樂觀地去嚐試新出路。一位不知名網友在程浩的網頁上留言:“感謝你為這個世界做的一切,我們很想你。”

曾經感動很多人的電影《美麗人生》一樣給我很多力量。

電影的主角是個父親,叫圭多,他拚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裏為兒子營造美好的幻想。在法西斯政權下,圭多和兒子被強行送往猶太人集中營。聰明的圭多哄騙兒子這隻是一場遊戲,獎品就是一輛大坦克,兒子天真、快樂地生活在納粹的陰霾之中。這個善意的謊言給了兒子足夠的勇氣,度過那段最黑暗的日子。

電影結局時,孩子真的被大坦克解救出來,一臉的幸福,而觀眾們知道,這種幸福是他父親用生命交換來的。電影的感人之處在於,作為父親,圭多不管在多麼困難的環境裏都要給家人帶來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裏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

正是這些溫暖和安慰,讓他們一家人都充滿了勇氣,共同度過灰暗的時光。

因為父親的愛,兒子才能熬過那段艱苦的歲月,最後,當兒子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名狀,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換來的。

此前,圭多把孩子藏在鐵箱子裏,去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的時候想起來兒子在鐵箱子裏看著自己,他就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起來,為的就讓兒子相信遊戲總會結束。隨著一聲槍響,圭多犧牲了,他的兒子和妻子卻獲得了解救。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

電影完結,人生還在繼續。不管你經曆著什麼,你抬頭看看周圍的人,你就會發現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裏戰鬥著。無論怎樣,隻要我們勇敢、堅強、快樂,人生終究會美麗,我們總會贏。

但願我們摸黑趕路,卻能發光如星。天越黑,星星就越明亮。

要想不被替代,就要不可取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結論是:信息通信技術加速了人類知識的更新速度。在18世紀時,知識更新周期為八十到九十年;19世紀到20世紀初,縮短為三十年;20世紀60─70年代,一般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為五到十年;而到了20世紀80─90年代,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為五年;而進入21世紀時,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至兩到三年。

還有一個坊間流傳的說法,經過七年,人的細胞就會更新一次,這就是說七年之後就是一個完全嶄新的自己,甚至據說和七年之癢都有一定關係。

知識更新的周期短得讓人驚訝,這意味著你的技能和知識很快就全麵落後了。我們可以主觀地回憶一下,現在工作中所用到的技能是不是邊工作邊學習而得來的?而兩到三年前的某項技術現在是不是真的用處不大,甚至完全落伍?一茬又一茬的新人進入你所在的行業,他們有新的思維、新的視野,更有新的技能,而且很可能薪資要求也不高。相比較而言,我們的經驗真的沒有那麼重要,隨時可能被淘汰。這就是工作上的壓力。

人總是在不斷變化中適應社會。三年之後,當你再見老友,他的見聞或者經曆完全可能讓你刮目相看,原本的醜小鴨如今變成了天鵝,原本的書呆子如今成了公司的高管,原先的文藝少年如今變成了賣菜大叔。

一個人最大的價值、不可替代的地方就是能不斷適應各種變化。雖說命運各自不同,但往往是那些能夠不斷學習和不斷進步的人,在往上發展。人與人的差距就是在每天的二十四個小時之內拉開。這種差距拉開之後,就很難維持原先的關係,思想上、視野上的鴻溝會使溝通都成為問題。

要想不可替代,就需要在變化中讓自己越來越強大。我們可以來看看同一個人的差距可以多大。

童文紅,工號116,天蠍座。2000年,童文紅進入阿裏巴巴的第一個職位是公司前台,一步一步做到阿裏巴巴資深高級副總裁,相比其他合夥人,童文紅的經曆最具傳奇色彩。

童文紅在2000年進入阿裏,最開始的工作崗位是前台接待。據《中國青年報》2007年報道,在童文紅加盟阿裏一年以後,國際站的一個團隊就請她加盟。又過了幾個月,時任阿裏巴巴集團首席人才官的彭蕾找到她,希望她去做行政部的主管。

在彭蕾的鼓勵下,童文紅接受了這份工作,從此一路升至阿裏巴巴集團副總裁。童文紅接受一家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是“又傻又天真,又猛又持久”的人,並稱這是阿裏巴巴人都有的心態,包括馬雲也是這樣的人。

從前台到合夥人,這中間有多少距離?我們都無法想象。從默默無聞,到傳奇人物,這裏麵自然有機遇的成分,但是誰又能說沒有個人能力呢?大部分人沒有辦法複製童文紅的傳奇,卻可以從中得到力量。

我很喜歡的日本紀錄片《壽司之神》講述了另外一個勵誌的故事。主人公小野二郎已經90歲,是全世界年紀最大的三星主廚,他可謂師傅中的師傅、達人中的達人,在日本國內的地位相當高,而“壽司第一人”的美稱更是傳遍全球。綜觀他的一生,超過五十五年的時間都在做壽司,因此他對壽司注入的精力及其技巧絕對是世上第一!“數寄屋橋次郎”是小野開的壽司店,店內的食材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而從製作到入口前的每個環節都經過了縝密的評估和計算。因此,這家隱身於東京辦公大樓地下室的小店連續兩年榮獲米其林三顆星評價,甚至被譽為值得花一生去等待的店家。

這種非常令人佩服的職人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自己的專業技能不斷提高,自然就會成為這方麵的專家。蔡瀾老師說,喜歡一個東西就要不斷研究它,當你研究到了一定高度自然,就可以靠它來賺錢了。

不可取代是說自我價值。不可取代的人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改造。不妨給自己設計幾個係統的計劃,可以是專業知識的,也可以是生活技能的,甚至可以是社交技巧的,比如一個看書計劃,計劃一下這一年要讀多少書。

不管環境如何變化,不管知識多麼快速地更新,一個人的自我改造意識的係統持續在工作和生活中運作,就不會那麼輕易被取代,永遠做那個向上的人。

你在變得越來越好的同時,生活和工作自然會以各種方式回報你。

你最大的人脈,就是自己

金星回國開創舞蹈團時遇到各種困難,但是她硬挺著堅持過來了。實在運營不開的時候,她找到最好的朋友,還沒開口,朋友就拿出了一張銀行卡說:“星兒,你找到我,肯定是遇到了坎,這是我存的三十萬,你拿去打官司也好,發工資也好,你自己決定,希望你能趕緊渡過難關。”

後來金星大紅大紫,常對媒體說,什麼是真朋友,就是那些在你遇到困難時幫你一把,而在你風光的時候,不會過來貼著你,隻會遠遠地看著你的人。金星的這個故事讓我看到了另外一個道理,人脈最重要的還是朋友相信你這個人,獲得過硬的人脈就是你自己硬。

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人際交往,需要在交往中獲得認可。世上有很多教育人如何去構建所謂人脈的書籍,仿佛隻要你學會一點技術就可以獲得有用的人脈。

我的一位叫楊洋的朋友的故事或許可以給你一些新的思考。楊洋家庭普通,長相普通,從一所三流的大學畢業之後,憑借努力和機遇隻身來到北京,進到了廣告圈知名的A公司的媒體組。他很珍惜這次工作機會,在單位裏隻要有人找他,他一定盡全力幫忙,不管多小的事都努力辦好。

下班後幾個同事說要一起吃飯,他趕緊說:“我幫你們叫出租車吧。”同事們加班,他就自己掏錢給大家買外賣和零食。即使這樣,楊洋還是一個存在感很低的人,同事們一致認為他太無趣,私底下排除了他建了一個新的聯係群。

工作上楊洋有事請教同事們,大家都很不耐煩,覺得楊洋這樣業餘的人真是拉低了團隊的水平。時間一久,楊洋顯得格格不入。

有次過聖誕節,同事聚餐沒有叫上他,一位同事客氣了一句:“要不要一起過去吃飯?”獨自在辦公室加班的楊洋高興地趕了過去,可是等他趕到吃飯的地方,同事們已經換了地方喝酒去了。原來有幾個同事特別不喜歡楊洋,覺得他又土又無趣,喝酒就不叫他了。

楊洋獨自坐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又冷又餓。他後來對我說,那時候真是孤單極了,獨自在北京感覺特別心酸。

生活不是電視劇,不會在那個時候出現救世主,也沒有女同事來溫暖地安慰他,然後發生一段浪漫的愛情。這個世界上沒有救世主,能改變的隻有自己。楊洋決定不再迎合別人,他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常常一個人在工位上忙到深夜。

他還是一樣沒有朋友,沒有聚會,不過他的大部分時間用來看書和工作,倒也沒有比原來過得更差。工作上雖也沒有太大的突破,倒也幹得踏踏實實。有同事在背後笑話他:“你看他那麼玩命想升職啊,真有野心。”不過馬上有同事替他說話:“人家隻是把工作做好,你有那工夫說別人還不如幹好自己的事。”

一天,楊洋簡單地和同一個辦公室的人告別,說他申請了公司的外派,要去一個三線城市的分公司工作。一般人都不願意去三線城市,因為工資相對要低,而且也是新市場,說變就變了。楊洋考慮的是新公司可能更容易做出成績,工資低說明消費也低一些。

就這樣去了分公司,因為一切都是剛開始,總共也沒有幾個人,積極主動的他很快成了骨幹,人際關係也簡單,楊洋和大家都相處得不錯。一年以後,楊洋因為業績突出當上了主管,三年之後成了分公司的負責人。

總部開年會的時候,楊洋再次和原來的同事們聚在一起,大家都對他非常客氣,楊洋也客氣地應付。

如今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公司的楊洋和我坐在一起喝著咖啡,告訴我,當年自己明白了,所謂人脈的確很重要,但如若急於去獲得別人的認可,或者抱著某種目的去構建人脈,無疑是緣木求魚。那樣得來的人脈不過是為了滿足不實在的虛榮心,或者隻是互相利用。

別人的欣賞和尊重必定不是隨便給的,你也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我們都害怕孤單,以為有一群朋友,大家都喜歡自己,才能過得好。其實漸漸才明白,孤獨是人生的常態,而內心軟弱的人才需要通過尋找朋友得到安全感和存在感。

我很認同,隻要內心豐富總會遇到誌同道合的朋友。就像金星所說的朋友的定義,當你感覺孤獨或者寂寞的時候,不如好好和自己相處,找到讓內心堅定而溫暖的力量,先溫暖自己,不需要改變什麼去迎合別人。

楊洋說他現在所謂的朋友很多,風水輪流轉,他身居要位,以前輕視他的人如今變得無比熱情。各種以前的同事啊、同學啊,知道他現在很“厲害”,都圍繞著在他身邊巴結他,他從來沒有把這些人的話當真。

我問楊洋現在是不是怪他們,或者有沒有鹹魚翻身的快感。楊洋笑著回答我,剛開始的可能還真有點,看著那些人態度大轉變,心裏有種說不出來的鄙視,然後有種報複的快感。後來他也明白了,說到底還是當年自己底子不硬,現在可能是平等了,人家看到了交往你的價值,也不存在什麼巴結和討好。你願不願去交往是你的事。每個人都很忙,所謂的交往是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的,你自己不強大的時候,別人根本看不到你。

我和楊洋一樣,都是簡單的人,沒有為了所謂的人脈去迎合別人,或者做一些自己本來不願意做的事。我們都清楚自己身上也有很多性格的缺點,在做事的時候也會有很多問題,而這些年下來,也有了幾個真正可以談心的朋友,彼此在需要的時候就會出現,而這樣的朋友必定不是靠討好和交際技巧而得來的。

先和自己相處好,你最好的朋友,必然是你自己。開放心態,努力豐富自己,誌同道合的朋友總會與你相逢的。

每次失敗都是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我認真地思考過失敗和苦難的意義。因為我曾經也很害怕失敗:考試失敗、麵試失敗、創業失敗、戀愛失敗,甚至婚姻失敗。似乎這些失敗都沒有什麼意義,我們盡一切可能去回避它們。

很不巧,我有個朋友這些都經曆了,他創業六次失敗了五次,其中不算失敗的一次是把公司的股份賣給了當初合夥的朋友。當年創業失敗,也經曆了婚姻的失敗。我問過他最難熬的時候是怎麼過來的。他笑著說:“沒什麼啊,總不能去死啊,人生雖然很苦,失敗也很苦,但是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物,值得去活。”

他現在在一家上市公司做著開創性的事務,算是企業的高管。我說不上來他算失敗還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