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迷說悟(1 / 3)

在迷境裏麵,我們的妄心、妄識交相爭奪;

在悟的境界裏,能知道自己的真心安止何處,無著亦無係。

所以迷悟之別,就是凡夫與聖者的分界線。

什麼叫作“迷”?我們常常說:“眾生癡迷”,所謂的“迷”,就像閉著眼睛一樣;一層眼皮遮蔽了一切,使我們看不到外麵的真實世界,以及美麗的山川花木,而終日生活在黑暗、茫然之中。一旦張開眼睛,看到光明的世界;看到山河這樣美麗,日月如此爭輝,萬事萬物都那麼祥和,才知道以前那個黑暗、茫然的世界隻是一種假相,這就是“悟”。

怎樣才能睜開心中的眼睛,看清一切真實的世相、法相呢?

一、世間迷信知多少?

世間有四種信仰:一是邪信,二是不信,三是迷信,還有就是正信。

邪信容易走火入魔,非常危險。第二種人是什麼都不信,這比邪信要好一點;迷信的人可能什麼都信,有時候,這也比什麼信仰都沒有來得好。最理想的,當然是正信,有正確、正當的信仰,可以指引我們臻於道德圓滿至善的境界。但是,正信也必須具備正信的條件,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正信的條件有三點:

1.信實:所信仰的對象是實實在在存有的。比方說,我們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他有出生的地點、有生養的父母、有曆史的佐證,是個實實在在的大覺者,不同於一般的神教以天神鬼魂為崇拜對象,無法考證。

2.信德:所信仰的對象具有清淨崇高的道德。若我們所信仰的對象,本身仍有貪、瞋、癡,煩惱尚未斷盡,生死尚未解脫,這樣的神祗,其自性都不清淨,如何能引度眾生呢?所以,信德是正信與否的最重要考驗。

3.信能:所信仰的對象確實具有偉大的能力,能夠引度眾生明心見性、解迷開悟,這種偉大的能力必須包括慈悲心、智慧心,及廣大神通,才可能成為我們生命的依靠,讓我們脫出三塗苦,不受五陰迷惑。

如果我們所信仰的對象不具備以上三個條件,這種信仰就容易變成邪信或迷信,徒然造成自我束縛、自欺欺人了。與正信比較起來,邪信與迷信像一條繩索,束縛我們開朗的人生,帶給我們很多無意義、無價值的苦惱,使我們的人生不能獲致究竟解脫,不能求得光明的世界。最嚴重的,迷信更像一副枷鎖,把自由自在的世界都鎖住了,把清淨如滿月的人格都埋藏了。

一般民間迷信的種類、對象很多,比如:

1.迷信自然現象:以為打雷有雷神、閃電是電神、刮風靠風神、下雨的是雨神……把一切不了解的天氣現象,都歸之於神祗的控製,人們變成了任由氣象宰割的渺小魂魄。現在的科學,進步到改變大氣結構的地步,可以製造雨、改變風向,那麼大氣科學工程師,是不是也可以自封為風神、雨神了呢?可見信仰自然現象,實在是一種愚昧虛妄的迷信。

2.信仰動物:譬如諸蛇由蛇神禦領,牛有牛神管轄,龜有龜神,連猴子都有猢仙……到了現代,很多以前被人們熱烈膜拜的動物,都已逐漸瀕臨絕種,或者需要人類劃定特殊的動物保護區,來維持它們的生存繁殖,那麼,負責這件工作的生態保護人員,豈不是神中之神?所以,信仰動物的時代已經過去,這種迷信也將不攻自破。

3.信仰植物:花有花神,草有草神;一棵樹長得特別大,叫它大樹公;一座山特別高,也以為有山神嗬護。那麼,風吹草木折,就是風神和花神、大樹公打架,風神占了上風?建築公司的挖掘機挖掉了半座山,就是機器怪手大戰山神,山神铩羽?這種迷信實在可以休矣。

4.信仰仙鬼:如千歲、王爺、娘娘等等。

5.信仰民間英雄:如關羽、嶽飛、鄭成功等。

一般人信仰仙鬼、英雄,是把他們當作宗教神祗來膜拜,最主要的心態,是自己遭遇到困難不能解決,希望借著另一種偉大的力量來化厄解困,等到困難解決了,沒有利用價值了,就把信仰的對象暫時擱到一邊去。這樣的信仰,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台灣的民間神明信仰,可說是眾神濟濟,五花八門,不但人物眾多,而且各有所司所職,就像現實世界的政界一樣,什麼名堂都有。

人,在現實的生活上,需要司職的官員們給我們協助,而當現實世界的官員們無法給人們妥善的幫助時,就各依所需產生了眾多的神明,依靠其脫困,信仰其求安心。當然,有信仰比沒有信仰好,但是與其苦求不可知、不可測的神明來作寄托,落得不上不下,空虛幻渺,何不把精神和力量用在改善社會狀況、促進官員與民眾的溝通上,使現實的困難獲得解決,提高社會的生活水平,使每一個人不至於遭到同樣的困境,這樣不是更好嗎?

另外,一般的迷信裏充滿許多禁忌,實在不必要。比方有人認為送雨傘代表“離散”,送手帕是即將遇到傷心事的預兆;吃梨子不可以切開來吃,否則會“分離”;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先擇日期、看黃曆。蓋房子,須先請風水先生來看風水,擇一個吉日吉時才能破土。

都市裏,許多大大小小的高樓大廈、商店街,難道都有一定的尺寸、方向嗎?那些店家沒有找風水先生看地理,生意還不是很熱鬧、很興隆?可見事在人為,不靠迷信。

像看八字擇吉日來論婚嫁,是不是一輩子都不會爭吵、離婚?依著吉時剖腹生產的孩子,將來是不是都會成為聖賢?其實,夫妻相處之道在婚後的相敬如賓、互相體諒,而不在於結婚的時辰好壞;養育兒女之道,也是依靠父母細心地照顧、謹慎地教育,而不在於八字吉凶。一個按照帝王時辰剖腹生出來的小孩,如果不妥善照顧他、教育他,他不但不是帝王,還可能成為社會的害群之馬。所以,佛教認為: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隻要你心誠意正,走遍天下,都是良辰吉時、地利人和的。

另外一種迷信是對數字的迷信。有個出租車司機在街上準備載客人,車子一停下來,客人卻不要上車了,司機問他為什麼,他說:“你這輛車子的號碼不好,‘4848’,念起來像‘死吧死吧’!”司機大怒:“你胡說!我的車號最好,有很多人要買我這部車我都不賣!我這個‘4848’用閩南語念‘是發是發’,是賭錢的時候通通贏的意思,怎麼不好?”

一樣的數字往往有互相歧異的解釋,所以,數字本身隻是符號,並沒有什麼意義,隻是各人的想法不同而已。如果我們據以胡亂推衍,迷信它這個不好那也不好,就是自己迷亂自己,作繭自縛了。

現在不僅民間迷信各種無稽的傳聞,連西洋的迷信也流行起來,比如說13是不吉利的,黑色的星期五等。4與9這兩個數字也不受人歡迎,一般的旅館、醫院都沒有四樓。其實這個“4”是事事如意,9,也不是死的意思,是久久平安、九品蓮花的象征。

佛教裏有一個故事:有個老太太跟一個不識字的人學念咒語,把“唵嘛呢叭彌畔”念成“唵嘛呢叭彌牛”。她每天念一升豆子的數目,念了幾年之後,功效就來了,她每念一句,豆子不必用手撥,就會自動跳過去,可以說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一天一個法師雲遊到此,恰巧天色晚了,就在老太太家借宿一宵,夜晚聽到老人家在做晚課,問她:“你在念什麼呀?”老太太念“唵嘛呢叭彌牛”給他聽,法師一聽,說:“老太太,您念錯了!是‘唵嘛呢叭彌吽’不是‘唵嘛呢叭彌牛’!”

老太太知道自己念錯了,趕快改正過來念“唵嘛呢叭彌吽”,可是多年來念習慣了,一旦改口,起了分別心,反而佶屈聱牙,無論怎麼念都不順口,且豆子再也不跳了。

這就是俗話說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旦集中意念,沒有分別臆度的念頭,就會達到心與物交融合一的境界。在台灣省一些民間信仰裏麵,如卜卦、吃符水、跳乩等,有時候會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功效,其實也是憑借這種至誠的意誌力量。但是我們應該把至誠的意念放在正信上麵,才是永久恒常的信仰,迷信隻能治一時,不能累世,隻能短期治標,不能成為我們治本還元的依歸。

其實,迷信的心態不止在宗教裏才有,社會上有無數的人更是迷信萬端。比方有的人喜歡歌舞,迷信歌舞是人生唯一的快樂;喜歡賭博、遊蕩的,迷信縱情逞暴可以解決人生一切苦惱。

此外,還有很多迷信的事端,像迷戀打球,把打球當成人生要務的球迷;喜歡看電影,坐在銀幕下才能安定身心的影迷;迷信金錢萬能,沒有錢就活不下去的錢迷;以愛情為依歸,以為有了愛情就擁有一切的情迷……還有迷信戰爭、迷信權力……真是不勝枚舉,比宗教裏的種種迷信複雜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