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宛又在夜半驚醒,夏日的雨纏綿幾日,淅淅瀝瀝打在窗前的芭蕉葉上,無端勾起舊日記憶與愁緒。

三年了,每當生辰之際,那年的痛苦與心酸就會如潮水般湧上,摯愛的父親突然身亡,一夜間,原本和樂的家被命運摧毀。有的時候沈宛在想,如果那年沒有被外祖父接離家慶生,自己和父親一起麵對那突來的劫難,是不是現在就沒有這麼痛苦了。

哧,肯定不會再痛苦了。她暗地裏鄙夷自己,人都死了當然不會再有痛苦。父親如果知道自己這樣懦弱,想必會從墳堆裏爬出來好生斥責一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遇事當迎難而上,誰說女子不能堅強……”

她的父親沈成安,祖籍徐州,父母早亡而心誌堅定,靠著一個鰥居族叔的資助求學不輟。永明元年得中進士,所做策論務實非常,被先帝點了並州崖山縣令,上任之前親自回徐州老家要將族叔接到並州養老,沒想到族叔卻已經撒手人世。沈成安與族眾情義淡薄,沈氏一族各自度日,崖山清貧,也無人與這新鮮出爐的進士老爺交心。沈成安沒了念想,帶了一個薄薄的包袱獨自一人遠赴並州。

赴任途中,偶遇崖山書院王璡僔帶了幼女進京省親回家。半途一起宿在一個小廟,小廟前一株老桃樹開得灼灼其華,桃樹下一名妙齡女郎俏然而立,讓沈成安一時間驚為天人。腦中如天雷滾過無數詩句,卻在女郎眼波流轉間張口結舌。王家小妹在書院多見讀書的學子,倒不似一般的女孩兒麵淺,朝沈成安微微一笑,蓮步輕移進了小廟左邊的廂房。

兩人緣定崖山書院。沈成安作為崖山新的縣太老爺,自然要拜訪當地耆老。王璡僔為崖山書院山長,與沈成安座師是好友,在京城的時候也聽好友說起這個“適合做事”的弟子,細細考量了一番,沈成安身家雖然太貧寒,但是人品值得依托,家中沒有拖累,與自己幼女成親後也可承歡膝下。一年後二人結親,不久添了沈宛。縱是長女遠嫁,王璡僔平時在書院教書,閑暇時逗弄粉雕玉琢的小孫女,與女婿一家生活得倒是也溫馨和睦。

可惜沈宛的生母在後來得病早逝,沈成安一心撫養女兒,直到永明十六年。那年的天下已經隱隱有了動蕩,年前的洪水和饑荒讓身處災區並州的沈成安焦心難寐。朝廷中的皇子各有想法,朝官結黨營私,不顧並州冀州等地餓殍遍地,竭力搜刮百姓資材,平日十文錢一升的精米漲價至三十文一升,沈成安短短半年之內白了多少頭發,搜集自己全部家產,才在秋末將比往年少了一半的稅賦送到京城。一並的還有一封請罪折子;百姓生活不易,實在是無法籌得往年的稅賦。當時掌管戶部的三皇子見了折子嗤之以鼻,若不是顧忌流言,想必沈成安的官也就做到頭了。

憂心忡忡回到崖山,不久就是祭天大典。皇帝身子孱弱,皇太子李儉奉命代為祭天,沒成想祭祀一半之時,晴空朗日竟然發生了日食。太子不慎摔下祭台,一條腿重傷。民間傳言年前通江泛濫亦是因為太子驕奢淫逸不顧天下百姓死活,這是上天的示警。皇帝一生以明君自詡,不欲自己選出的繼承人不被上天認可,嚴辭斥責將太子圈禁在東宮。沒了皇帝的愛護,太子的傷腿錯骨而生,竟是禦醫也無法再救治。一國太子怎麼能是一個瘸子,皇帝纏綿病榻之際,堪堪立了三皇子李齊為太子。幾日後皇帝駕崩,三皇子李齊登基稱帝,封先太子為平王,大行皇帝甫一入皇陵,平王便上折子願為先皇守陵。新帝感念平王侍奉先帝陵寢純孝,在平王守陵近一年的時候命平王赴封地並州永澤郡。

那年夏天,於沈宛來說是個噩夢。遠赴封地的平王一家在崖山遭遇山匪,連人帶車摔下山崖。她幸福的家也一夕破滅,若不是外祖母族姐,新皇舅母雲氏的懇求,孤女沈宛也會因為沈成安的“瀆職罪”遭到牽連。沈宛在崖山書院陪著王璡僔過完十三歲生日,回家卻見沈成安在縣衙書房上吊身亡,瘦削的文人肩膀扛不動天威怒氣,沈宛多年後依舊記得沈成安飄蕩的身體上那雙縫了歪歪扭扭補丁的布履。

仰起頭,沈宛將眼中的淚水流回身體。自己的父親死了,還有年事已高的外祖父,自從父親走後,外祖父每日憂心忡忡地守著她,哪怕是在新皇旨意不明,可能遭到牽連時亦是不離不棄。後來遭逢大赦天下,沒人再惦記沈宛這個沒了父母的小孤女,她總算是帶著滿心的悲傷活了下來。縣衙有了新的主人,沈宛將父親的遺物打包帶到了崖山書院,那些父親精心收藏的書卷被官兵抄檢的時候焚毀,隻餘幾本詩集擺在自己臥房的書架上。翻閱之時,就像幼時父親總握著自己的小手習字看書一般,每每總能得到一些慰藉。她已是豆蔻年華,初長成的少女讓王璡僔分外安慰,思及將她留在身邊教養畢竟不妥,起了將沈宛送到京城由雲氏教養擇婿的念頭。沈宛知道外祖父是為了自己好,但是京城的承恩侯夫人畢竟隻是外祖母的族姐,當年能在新皇麵前討得一紙赦令已是仁至義盡,沈宛不欲再與那些高高在上的達官貴人有了牽扯,自己守著外祖父就在崖山終老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