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能在子女身上多一些時間關懷與教育。教好一個孩子等於救了好幾代。家庭和睦,社會祥和,則人人有福。教育兒童的方法有下麵幾種:
1.維護兒童人格的尊嚴。
2.養成兒童感恩的美德。
3.培養兒童認錯的習慣。
4.化育兒童接受的性格。
5.重視兒童待人的禮貌。
6.教導兒童正常的生活。
7.堅定兒童心中的信仰。
8.增長兒童處世的善緣。
9.培養兒童的慈悲胸懷。
10.培養兒童的忍耐力量。
11.培養兒童的服務精神。
12.培養兒童行善的美德。
——《佛教叢書·儀製·佛化家庭篇》
隨著佛教信仰日益普及,佛教弘法的空間隨之擴大,早已不再局限於寺院之中,不過寺院永遠是信仰的精神象征。寺院除了傳播佛教真理之外,莊嚴的殿宇、寧靜的氣氛、祥和的梵唱、慈悲的教義,讓社會大眾在工作忙碌之餘,或是遭遇挫折、徬徨無助的時候,自然想到寺院。不論是參加各種修行活動,或是在佛前瞻仰、禮拜,都能獲得再出發的力量。所以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像心靈的百貨公司,是希聖成賢的學校,也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
——《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建築》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然而時下多數父母卻往往把教育兒女的責任與希望托付在學校教育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甚至因為不當的家庭教育,導致兒女在人格、思想、觀念的發展上產生偏差,影響所及,不僅關係孩子一生的前途,甚至貽害國家社會,乃至全人類。因此,為人父母者,除了為兒女營造一個衣食溫飽的家庭以外,更應該重視孩子成長中的每個階段性教育,尤其是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教育更是重要。
——《佛教叢書·儀製·佛化家庭篇》
寺院能提供信眾:修身養性,培養宗教情操;聽經聞法,增長福德智慧;齋飯素食,廣結善緣功德;道友聚會,彼此以道會友。因此,學佛要常親近道場,每星期至少要回家一次,向佛菩薩報到學習,這是人生很重要的功課。所以建寺安僧,為萬千眾生作得度因緣,是不容等閑視之。
——《佛光教科書·佛教常識·寺院建築》
佛教教育跟一般社會教育不同,在社會接受教育是為了學得一技之長,以便將來謀生之用,或者是為了取得一張文憑,找一份好工作。而佛教的教育卻包含了慈心悲願,為了自利利他而肩負重責大任。佛教教育大致上分寺務行政和義理研究兩種,尤其重視生活教育與思想教育。所謂生活教育,就是行住坐臥、待人處事、威儀等各方麵的訓練。所謂思想教育,則先要具備四不壞信:一、對三寶要有信心;二、對常住要有忠心;三、對眾生要有慈心;四、對持戒要有肯定。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現代的學校教育主張“德智體群育樂”並重。其實,佛教自古以來即是“五育並重”的宗教:佛殿共修,重在德育;講堂聽經,重在智育;出坡作務,重在體育;僧團是六和合僧,重在群育;雕刻、繪畫、梵唄唱誦,重在美育。此外,佛教在育樂方麵也有很多如上所述的“寓教於樂”之修行法門,大致可分成六類:
1.體育:跑香、朝山、雲遊、佛教舞蹈、拳術。
2.音樂:梵唄、佛歌、合唱、法器、國樂、俗講。
3.書藝:書法、抄經、繪畫、雕刻、塑像、圍棋。
4.花和茶:插花、茶道。
5.勞動:出坡、農耕、工禪、菜圃、苦行、烹飪。
6.修持:尋師、論道、念佛、禪悅、法喜、止觀。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佛教是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宗教,所謂“人成即佛成”,佛教就是要完成人格教育。又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透過佛教義理的弘揚,幫助世人解答生死的迷惑、認識世間的實相、掌握人生的方向、圓滿生命的意義。這種人本的生命教育,是源自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來,師徒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即使佛教傳到中國,八大宗派叢林的興起,也可以說就是大學的學校教育。因此,若要說佛教的教育,比之於儒家,其實佛教更具有組織係統與一貫性。
——《普門學報·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一般書院都是隻重義解,佛教則在義解之外,尤重行持;一般書院隻重視知識的傳授,佛教大學則重視般若智慧的開發;一般書院隻是追求世智辯聰,佛教大學則重視自覺、自悟的教育,重視真如自性的啟悟。若真要以學曆來論的話,不知孔子、孟子、莊子、耶穌、釋迦牟尼佛、蘇格拉底、韓愈、朱熹等人,又是什麼大學畢業?所以,佛教寺院其實就是一所大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是一所擁有無限學習空間的大學,在佛教大學裏,人人皆可就讀。
——《普門學報·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佛陀的教育,首重言行舉止品德的修養,是為“法治學”(戒學);次重身心的調禦,名為“生命學”(定學);進而重視真如自性的開發,即為“倫理學”(慧學)。從“三學”演繹開來,佛陀又開設了許多的學科,例如在倫理法治方麵,他訂了許多的規章、製度、戒律,成為行為的學科。在組織管理學方麵,僧團的“六和敬”就是最佳的示範。在天文學方麵,一部《經律異相》堪稱佛教的百科全書,對宇宙虛空小如微塵、大如星球,乃至無量世界都有詳細的論述。佛教以“緣起性空”詮釋宇宙萬有的關係,對物質的認識提供最究竟的看法,尤以《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是印證近代物理學家的理論。
——《普門學報·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佛教教育的發展應注意下列四點:
一、從理論的教育到實踐的教育
過去佛教一直非常重視理論的研討,對人間的各種技能實踐不夠,而現代的佛教青年,應該切實參與社教活動、佛學講座、夏令營等,將佛教帶動起來,從對佛學的研究,能進入到社會的實用。
二、從思想的教育到生活的教育
過去的教育隻注重修學的年資,在思想上很不明確,故在生活上便表現不出佛教的特色。佛門除注重道心、發心外,對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衣食住行等生活作息都不忽視。思想的忠貞、生活的正常,這是佛教教育的重點。
三、從出世的教育到入世的教育
佛門教育旨在培養弘化人才,仍以青年僧寶為主。故佛教教育先要加強信仰的訓練,把自己的思想、行為淨化了,所謂有入世的事業,更要有出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