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煎蝦餅(1 / 1)

之前沒吃過生煎蝦餅這道菜,但看過梁實秋先生的《水晶蝦餅》一文,才知它們基本是一樣的菜,梁先生一支妙筆,將水晶蝦餅的美味和吃喝趣事寫得活靈活現,如臨其境,有空可以去找來一讀。《中國菜譜》叢書編撰於20世紀70年代,帶有奢侈享樂性質的菜名一概不許用,比如廣東名菜龍虎鬥,就隻能換作“豹狸燴三蛇”這個名字。水晶蝦餅變成生煎蝦餅,無趣得很。

不管怎麼叫,菜還是道好菜。生煎,對蝦仁的品質和新鮮度要求很高,江南活河蝦不稀奇,一般主婦也能處理得又快又好。河蝦仁要做得雪白,就要將蝦仁表麵一層粉紅色的皮去掉。方法也很簡單,將剝好的蝦仁在清水中用筷子快速攪拌,就能褪去紅衣。菜譜中蝦仁菜多有“洗淨”這一步驟,並不是指簡單的衝洗,而是指這個去衣的過程。

漿蝦仁,是將洗淨的蝦仁放在缽中,加精鹽、蛋清,用竹筷順同一方向攪拌至有黏性,最後加入適量濕澱粉,放置兩至三小時,使之漲發即成。漿蝦仁口感更嫩,蓬鬆有彈性。然後將漿蝦仁剁成綠豆大的粒,和揚州獅子頭的製作原理一樣,重點是細切粗斬。梁先生的文章中也特別關照“不要碎成泥”。豬肥膘倒是要剁成末,比漿蝦仁細一點。荸薺的處理方法又不同,將荸薺去皮,用刀背拍碎,再剁成末。你看,三種食材前期處理上就那麼多講究,如果偷懶,都用時髦的食物料理機打碎,出來的一定不是同一樣東西。傳統往往就是在細節中被湮滅的。

將上述三樣食材放入缽中,再加蛋清,鹽、味精、蔥、酒少許,攪拌起黏勁,加入濕澱粉拌勻。將豆苗焯水待用。

炒鍋微火燒熱,滑油,下豬油燒至二成熱,將拌勻的蝦肉擠成丸子下鍋排齊,用炒勺一一壓成餅,煎約十五秒翻麵,再用炒勺壓一壓,加豬油煎十五秒,複下較多豬油,煎一分鍾使蝦餅內外熟透。因為蝦餅成菜時顏色潔白才好看,所以油溫始終不能很高,煎製時要不停地轉動炒鍋,以免煎焦,並且一定要用豬油,用菜籽油顏色發黃,香味也勢必大減。

蝦餅出鍋,圍以豆苗。蝦餅酥鬆油潤,香鮮無比,雪白的蝦餅配上碧綠的豆苗,色麵極佳。這樣的菜,現在沒人肯做,大概很大原因還是因為覺得高蛋白又太油,似乎不太健康。其實蝦餅中加荸薺就是一個平衡,圍邊的豆苗也隻是焯水,偶爾做做,吃上一小塊有什麼打緊?真心話:好吃的東西不一定不健康,不健康的東西好像都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