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人人希求,所以每逢過年,隻見家家戶戶門窗貼滿了“春”與“福”,象征“春滿乾坤福滿門”,平時更是希望“五福臨門”,朋友之間也莫不相互“祝福”,甚至期許“有福同享”。福,就是幸福、好運氣的意思,一般人說“福氣”,但是有“福”就有“氣”,不如佛教講“福報”來得究竟。不管是“福氣”或“福報”,福不是求來的,而是修得的;享福之餘,更要懂得惜福。關於“惜福”,有四點意見:
第一,晝行當惜陰
世間“一半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如唐伯虎的《七十詞》說:“前十年幼少,後十年衰老;中間隻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裏過了。”在有限的歲月裏,古人有“小寐如死”“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的警句,都是教人當“惜時如命”。一個人縱使富甲天下,如果沒有時間、生命來享用,也是徒然,所以,要愛惜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浪費時間如同殺生,平時與人約會,能夠守時,就是愛惜自他的時間,我們說“節省”,不但要節省金錢,更要節省時間。
第二,日用當惜福
日常生活所需用物,舉凡一桌一椅、一杯一盤,乃至一針一線都不能隨便破壞,甚至一滴水、一片菜葉都不能輕易浪費,因為東西能用時就有它的生命存在,你肆意毀壞,就是減短它的壽命,這也是殺生,更是浪費福報,所以日用當惜福。
第三,說話當惜言
論語說:“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一句話講得好,讓人心生歡喜,就是舌燦蓮花;說話不當,斷人希望,無異殺人刀劍。所以孫子說:“贈人益言,貴比黃金;傷人之言,惡如利刃。”佛教也主張“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因為“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因此說話要惜言。能夠“口下留德”,更是做人很重要的修養。
第四,遇人當惜緣
俗語說:“相逢即是有緣”,人與人相處,不管親如眷屬家人,或是朋友、同事,乃至偶然邂逅隻有一麵之緣的陌生人,我們都要珍惜當下的因緣,給人一句好話,一個微笑、一點幫助,懂得珍惜點點滴滴的因緣,這是處世的妙方。
福報如同銀行裏的存款,銀行裏有多少存款,就要愛惜它,不能隨便濫用,不能隻支不存,否則終有用完的一天。我們福田庫裏有多少福報,也要善自珍惜,能夠惜福、培福,才會更有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