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國家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整個社會一夜之間圍繞著互聯網+和+互聯網,垂直經營、扁平管理也都成了各企業的口頭禪,但是很多企業無論是如何轉型,大多以失敗告終。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互聯網紅利已過,或者企業不適合做互聯網轉型,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我們縱觀整個社會,每年都會新型的互聯網公司崛起,動則數以億計的融資、動則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為什麼別的企業做互聯網+或者+互聯網能夠成功,而你的企業卻無法很好的獲得互聯網紅利呢?

我們不妨回憶下互聯網發展的曆程中,圖書館裏的流行書變化,記得最早我畢業的時間,每每進入圖書館,關於互聯網的書籍大多是以技術、開發、數據庫、程序語言等為主,而到了我進入互聯網行業的時候,再進入圖書館中,到處都是設計、VI、UI、產品等為主的書籍,而近幾年的時間,圖書館中互聯網領域陳列的大多是企業經營、管理、業務邏輯、商業模式這樣書籍。

針對這樣的現象做一個簡單的總結,最早的互聯網是以技術為主,通過技術讓早期的用戶達到可以使用的目的。而技術相對成熟後,就需要美觀的界麵、良好的產品形象、以及更好的用戶體驗,甚至讓用戶不需要經過專業的培訓,就可以很好的使用需要的互聯網產品,從而獲取更多的用戶,促進百姓生活更加方便、快捷。當用戶的互聯網使用意識已經成熟,下麵就是滿足用戶需求的商業模式,以及梳理業務邏輯的方式、方法,當互聯網公司經營到一定程度後,更多的是要靠精細化的管理、完善的業務流程、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等內功因素來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

企業學習了這麼多就意味著能夠成功轉型了嗎?未必。既然是能夠形成方法課程的想必已經是被眾人所認可和周知的事情了,你做別人也做,那麼你和別人比,你的優勢又在哪裏呢?用科特勒老先生的話講,沒有差異化,你的企業的競爭力在哪裏,沒有競爭力怎麼能在現在這樣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脫穎而出呢?

所以當企業學習好前麵介紹完的那些方法課程後,更多的應該是尋找屬於自己企業的互聯網運營方法,對於運營這個行業,許多人認為是剛剛興起,但其實也並非剛剛剛興起,自有企業經營開始,即存在運營,隻不過未成被總結、提煉而已,往往都是企業主即CEO一人負責。那麼如今互聯網的興起,扁平管理的興盛,運營工作已經被那些互聯網公司巨頭們提煉出來,並有獨立設置運營崗位及部門。而相對於互聯網運營的人才的成長來說,由於是新興的崗位,新型的職業。所以無論是各大院校,還是各大書店都沒有相應的教程,當今的互聯網運營人才基本都是靠著野蠻生長的,所以導致運營人才千人千麵,技能各有不同,每個人的運營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前麵說到的很多企業轉型不成功,或者創業不成功,往往有很大的因素是沒有搞清楚自己公司的運營策略,沒找到或培養出適合自己公司的運營人才,甚至都不具備互聯網運營思維(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一定具備的3個要素:技術、模式、思維)。

本書通過一個東莞技師(即所謂的桑拿女、按摩女、妓女)的個人成長經曆,從綜合的角度來講清楚互聯網運營的本質、運營體係的搭建、各運營體係的方法及細節、以及各種套路思維的心理掌握,包括運營方式取舍思路、用戶心理的把握程度、用戶需求的挖掘狀況、媒體導向的引導方式等等。

綜合闡述企業經營中人才、組織、體係、流程、文化的運用和梳理;營銷、管理、競爭、戰略的規劃方式與實施手段;全麵闡述運營七大體係(市場、用戶、數據、活動、社群、品牌、新媒體)的思維邏輯和執行技巧,包括其中需要用到的一些運營工具和應用案例。

那麼到底什麼是運營呢?大家在網上能夠查到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受到多數人認可的一種說法是:涉及互聯網產品的拉新、留存、激活都是運營的工作,宏觀來說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所有涉及到人工幹預的全部工作都是運營工作。也就很充分的說明的運營工作的複雜性,特別是綜合性運營人才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需要涉獵太多的知識和內容,以及具體的執行方法,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幾乎不會有人全麵到掌握全部運營體係的每一個執行細節,所以本書就借鑒很多行業,很多大咖們的經驗及案例進行重新加工、編撰成新的故事,盡可能的講清楚一些細節,但由於個人總有知識漏洞,采訪對象也會存在認知漏洞,所以有些細節上會出現偏頗,還請讀者們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