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冷眼熱腸說電商(1 / 3)

我在個人公眾號“縣學會”上寫的不少文章被人認為文風犀利大膽,一些圈內朋友出於好意,也多次明示或暗示地提醒我,盡量“收斂”一些,以免得罪人,而我卻依然如故。

互聯網的崛起,讓諸多落後偏遠縣域看到了一個擺脫被邊緣化、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這樣的背景形勢下,縣域電商這股熱潮的興起是個必然現象。我從小在大山裏長大,對於三農,我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份三農情懷,加之目前我的事業也在其中,因此,對於縣域電商,我比任何人都樂見其成。

但是,任何新形態、新事物在初起之時,總要經曆一些陣痛,縣域電商也一樣,在這波縣域電商熱潮裏,有虛高、有泡沫、有盲目、有假大空。越是狂熱的時期,越是需要冷靜的思考。我,在從自己操盤的幾十個縣域案例的經驗和教訓裏、從30萬公裏上山下鄉的經曆裏、從與全國各地一兩百位縣域一把手深度交流的過程裏,在從對上到中央文件下至地方政策的研究分析裏,思索出不少心得。我把我的“聲音”傳播出去,共享給縣域領導、共享給服務商、共享給電商從業人員,是想讓大家對縣域電商少些跟風鼓吹,多些反省反思。

這部分收錄的文章,看似冷眼旁觀,實則古道熱腸。言語或許不討喜,初心卻從來未改。我始終盼望著縣域電商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最終能夠通過電商造福農民、造福農業,造福整個農村。

2015-7-28

談談“整合”與“被整合”

這股“互聯網+”風力強勁,以至於再偏遠的縣域也意識到,自己離世界隻有“指尖間的距離”。道理看起來很淺顯,但實踐起來卻很困難,很多縣長坦言不知道從哪裏下手,於是乎,滿中國地跑、到處去學習“模式”,從遂昌、麗水到桐廬、臨安,再到武功、沙集,甚至連偏遠的通榆,以至於多地商務部門都感歎“接待不過來”。其實,千縣千麵,任何一個地方的電子商務發展,由於受製於當地的資源、基礎、人才以及區位等諸多因素,直接照搬“模式”一定不會成功。

縣域電商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相比,有諸多“先天不足”,發展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現在已經成了所謂的“模式”,恐怕大多也隻是一件漂亮的外衣,是萬萬不能脫下來的,一算細賬,都是一本難看的經濟賬。發展縣域電商,推進“互聯網+”,卻又的確是經濟新常態下最好的發展抓手,既是民生,又是政績;既能富民,亦能強縣。不僅要做,還要快狠準地做。

先行者已經收獲紅利,後來者如要趕上,甚至超越,用同樣的方式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縣域電商的發展,當下已是“燎原之勢”,如何脫穎而出?我個人的觀點,拚的是“整合力”。

首先就是資源的整合。縣域發展電商,諸多方麵基礎薄弱,包括產品、人才以及支撐體係,必須尋求多方協作,甚至直接借助外腦。這也正是目前很多淘寶特色地方館的運營中心直接放在了杭州的一個重要原因。杭州在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成了縣域電商的總部基地。這裏擁有縣域電商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尤其是運營層麵上的支持。其次,是製度與體製優勢的整合。如果僅是由各地商務部門推進電子商務,往往速度慢、效率低。反之,在短時間內能夠取得爆發性增長的都是“一把手工程”,並且是整合了各個部門的職能,形成了合力才能突破。第三,商業邏輯與平台資源的整合。千縣千麵,各地資源千差萬別,商業模式設計自然不同,與各大平台電商對接的自然也有差異。是產品電商起步,還是B2B先行?是電商進農村,還是跨境電商突破?各有各的絕招,不必照搬照抄。所以,基於縣情與基礎,需要整合出自身的路徑來。

有人說,縣域電商的發展,要找對人、做對事。這人與事,不見得都是能夠找到最強的組合,但一定得是最合適的。就我個人的經驗,這“合適”的度,就是整合出來的。縣域電商的綜合服務,從規劃到培訓,從文創到平台電商對接,從溯源到供應鏈整合,我們尋求的是優勢資源的整合。這麼分析,其實大家都很好理解。但我還是要從“被整合”的角度提些建議。

不是所有縣域電商的發展,都需要以“整合”者的角色出現,做一個“被整合”的對象又如何?今天與阿裏農村淘寶的一個小二聊天,說起在山西某縣農村淘寶的落地問題,他也有些困惑——幾個縣都很小,落戶一個縣級運營中心,完全可以輻射到周圍幾個縣,沒有必要每個縣都建。有一個縣,無論是產品基礎、品牌影響力,都不如周圍的縣。縣長問我怎麼發展縣域電商,我回答:“那就做綠葉,大力發展培訓業,在人的問題上做文章,幫助周圍的縣域賣貨,在網商成長上做突破。”說是這麼說,但被別人“整合”的感覺並不好,所以,我的提議並未被采納執行。

從競爭策略上講,有時候做第一很難時,不如順勢做一個“追隨者”,就算是一個“被整合”者又有何妨?隻要有助於整體的發展,慢慢積累內力,擇機尋找突破,都是一個聰明的做法。有條件,做當然的“整合者”;沒有優勢,就在“被整合”的過程中,積累力量。

整合,是一種能力;被整合,是一種價值!

2015-7-30

絕不被邊緣化

在最近的幾次分享中,我都用了同一個主題《從邊緣化到主戰區》,呼籲更多的縣域立即行動起來,在這一輪“互聯網+”的行動中,爭搶機會、順勢而為、後發趕超,成為競爭的“主戰區”,而不是越來越被“邊緣化”。

被“邊緣化”絕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更多的縣域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是被“邊緣化”的,隻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以及中西部區位優勢或者資源稟賦獨特的縣域是保持同步發展的,更多的縣域並沒有享受到發展的紅利。如今,當基礎設施從過去的路、電、氣、水等轉變成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我們的生產要素也發生了變化,我們從IT時代邁入DT時代,進入了一個更加講究速度與效率的時代。因此,原本基礎設施與生產要素都還停留在一個“舊時代”的縣域,的確麵臨著更加“邊緣化”的危險——發達的更加發達,落後的更加落後。

在淘大的縣長班上,對照阿裏研究院的四張表格,我為縣域提了四個問題:

1.對照中國電子商務到2020年的增長圖,尤其是網絡零售的增長,描繪出所在縣域的IGDP的增長曲線圖,看看是否能夠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

2.對照互聯網在中國演變曆程表,描繪出所在縣域互聯網應用的階段。

3.對照國家互聯網+行動的十一項重點方向,尋找到所在縣域的可能的滲透突破點。

4.麵對互聯網+創造的一個個奇跡,尋找所在縣域可能的“跨界、融合或者連接”的點。

其實,通過這種方式的對比,來一張“自畫像”,幾乎所有縣域都會有緊迫感,我們再一次麵臨著被更加“邊緣化”的危機。

但我們要看到事物的一體兩麵,化危為機才是正道。試想,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這是一個能夠跨越物理時空距離的機會,即使偏遠,隻要觸網,絕對可以實現“與世界隻有指尖間的距離”,原本因區位、交通等不利因素所導致的發展滯後,反而突顯出資源與生態的優勢。而當下,資源的稀缺性與生態的不可多得,正在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所以,危的對立麵,是有可能轉化為機。問題是,如何轉化?

互聯網+首先要+的,正是人。其實,在上一輪被邊緣化的過程中,除了區域、交通等客觀條件的滯後外,人才是影響發展的首要因素。在中西部地區,迎頭趕上的案例比比皆是。異軍突起、創造奇跡的,正是人才。縣域電商的這一輪競爭中,最難的也正是人,是幹部與企業主的觀念、行動是否能夠真正實現“互聯網+”。事在人為,即使硬件落後,隻要觀念創新、大膽進取,還是完全有可能實現“後發趕超”的。

國家這次重點支持了革命老區以及中西部地區的200個縣,估計在今年的國家扶貧日之後,幫扶力度還會更大。由此看來,政策紅利已經重點支持原本被“邊緣化”的縣域了。下一步,是否能夠迎頭趕上,成為“主戰區”,關鍵還是人,尤其是縣域的領導者。

2015-11-12

給縣域電商潑潑冷水

當下,縣域電商發展一片沸騰,各種模式層出不窮。各地政府都在造勢,樹立典型、推廣概念、爭搶眼球。對於麵臨經濟下滑的新常態,縣域電商的這股熱潮,無論泡沫有多大,我都要點讚,這是縣域社會經濟分享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紅利的一種方式。但是,對於其中的幾種現象,我覺得還是要潑點冷水。

該被潑冷水的三種現象是:

一是為開館而開館,為電商而電商。曾有縣長明確對我說,幫我們開館,場麵越大越好。缺少運營、缺少中長期規劃,為一個“爆發點”而為,必然曇花一現。

二是為項目而項目。比如各種國家示範項目,比做方案、比做概念,沒有真正想著如何長遠、深入發展,結果也就是“花拳繡腿”,難以長久。

三是老酒裝新瓶,秀電商走路,原地踏步。這一點,尤其是在各地的電商產業園建設中非常突出。往往是實為工業地產,卻打著電商的幌子。

政策需要普惠性。

全國各地都在動,縣域政府著急了,這情有可原。但縣域電商更需要的是生態建設,涉及電商服務業的方方麵麵,比如運營、視覺、包裝、物流、快遞、第三方軟件服務、農產品品控及溯源等,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唯有生態建設起來了,“小樹苗”才能慢慢成長,直到長成參天大樹。

縣域電商需要建設一片“綠洲”,必須考慮“麵”上的推進,考慮到政策的“普惠性”。一個縣域的電商,僅僅有龍頭企業示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擁有群體性發展,才是一個良性的生態。以臨安為例,能夠賣好山核桃等炒貨的,絕不隻是幾家企業,而是呈現“狼群效應”;再看桐廬,6000家網商撐起了當地火熱的電商氛圍;到遂昌,在遂網的支持下,開設網店的絕對在四位數以上。杭州這幾年雙創氛圍做得好,政策的“普惠性”恐怕還是起到了很基礎的作用。

生態好,才是大家好。

作為一個綜合服務商,我們當然希望取得當地政府最大程度的支持。但是,我們希望推進的,不隻是我們作為服務商自身的發展,更是要推動當地電商整體的成長,形成群體性優勢。所以,我們希望自身的角色,更多時候是一個“生態建設者”。

2015-11-20

這是最危險的時代嗎?

時光飛逝,年關將近。互聯網+的熱潮在各地此起彼伏。回首這辛勞的一年,收獲頗豐,但遺憾猶存。成績不需擺譜,但問題卻需深思。同在縣域電商圈子裏的一個好朋友,擁有一大堆成功案例,但今年為北方某地做的一個項目,卻近乎失敗。因為當地政府部門以及官員之間的“政治鬥爭”,電子商務成為一個你來我往的“手段”,甚至電商具體工作事實上成了他們彼此鬥爭的“工具”。團隊的一腔熱情,被噴了一頭“狗血”。夢想,也被蒙上一層灰。

我想起2015年4月11日,金建杭在中央黨校一個論壇上的演講。他說,現在是“互聯網+”最好的時代,但同時也是最危險的時刻。當全社會都在關注“互聯網+”,很多依托互聯網思維的企業發展有可能會受阻。互聯網絕對不能+傳統思維,不能+既得利益。金建杭的這個觀點真是切中要害。年初以來,我也走訪了幾十個縣域,有運作得很成功的,也有非常失敗的。而失敗的主要原因,並非是服務商水平低下,更多的是來自政府部門或者官員的“利益輸送式的幹預”,他們“幹預”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有著利益私心,或者有著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商很難避免遇到有些合作政府的相關部門領導給予明示或暗示的指令,比如要求把自己的關係戶硬性安排進服務商的項目公司工作、為項目公司的采購指定供應商等。若不按其意思來,接下去的工作估計就會遇到各種阻撓和障礙,事情就很難有進展。這些我們也都遇到過。今年財政部、商務部選擇200個縣作為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給予財政專項資金2000萬的支持。於是乎,在各個縣域,為了爭取這筆資金,“各方神聖”都鉚足了勁。甚至於有些省的商務廳在資金使用方向上,在文件裏都“明確”了相關的企業。省裏都是如此,何況縣政府?我曾聽過無數服務商訴苦,受盡政府“利益團體”的折磨,苦不堪言。我也看了不少招標書,相當多的都是有著“潛規劃”條款。盡管如此,我還是告訴自己,要正能量、要有夢想。我們自己參與其中,直接遇到的“負麵”還是少之又少。金建杭在那次演講裏還說:“在互聯網+的時代下,所有人都是弱勢群體。因為任何人,不去創新、不去變革、不去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都將被這個時代所淘汰。”我信,所以我堅持!

作秀現象十分嚴重。“論壇天天開,專家到處飛”,從千人大會到萬人大會,似乎除了電商,沒有其他中心工作了。有人說,這個泡泡吹一吹,比沒有泡泡要好。這話我同意,畢竟在經濟下滑、就業壓力增大的新常態下,電商能夠成為雙創的一個有效的、突出的抓手。但是,搭一個很大的架子、吹一個很大的牛皮,沒有實效,隻為麵子,是對公權資源的極大浪費。作為一個一線操盤手,聽過無數“專家”的專業演講,深究到底,又有多少能夠落到實處?能接多少“地氣”?吐槽到此,我似乎在自打耳光,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也算是個別人眼裏的“到處飛”的“專家”。但時勢如此,我也隻能繼續充當“專家”,本著良心、不忘初心、掏出真心來講些大實話,隻希望盡量能有更多的人聽進去。

互聯網+的大潮畢竟靠著實幹的群體在推動,這股大潮中,泡沫雖多,但總也不乏用心的弄潮兒。最近在貴州省內接觸了不少縣裏的幹部,大多數幹部勁頭足、心思正。習水與施秉的確用三個月時間幹了我們一年半的活。更讓我感動的是,幹部們的學習氛圍特別好。淘寶今年為貴州省的縣長班一開就是五期。在淘大學習結束後,縣長們回去接著就邀請各類專家繼續給全縣幹部們上課。其中我個人接到的調研邀請就有二十來個縣,而因為時間問題不能成行的,還有十幾個縣。同樣,我很讚賞金建杭在上麵提到的同一場演講裏的另一個觀點:要擁抱“互聯網+”,就要去多聽創新者的聲音,少聽被改變者的聲音。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會錯過班車、沒有人是落後者,關鍵是我們不能自縛手腳。所以說,所謂的“最危險”,來自於我們自己,這個時代太容易引誘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但如果我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那現在一定是最美好的

時代。

2016-1-24

我們究竟應該給縣域帶去什麼?

做了這麼多縣域政府的綜合服務,可能還要做更多的項目,是時候反思一下,我們究竟給縣域帶去了什麼?創造了什麼新的價值?

說到縣域電商,很多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賣貨”。很多服務商會問政府官員:你們當地有什麼特色產品啊?而一般縣域幹部都會介紹當地資源如何豐富。我一直認為,這是對縣域電商認識上的第一大誤區。如果從電商角度去分析,任何一個縣,通過開設網店,包括各類平台電商或者微營銷,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流量紅利期已經過去,運營水平再高,一個網店或者網商走向成熟總需要個大半年時間。而農產品的生產是周期性的,不可能等著你“電商”了再去賣貨。就算是爭取到平台電商的流量支持,參加一些大型的活動,能夠在短時間內“引爆”某些產品,但農產品的特點不是一次過,是年年長、年年養啊。所以,純粹以“賣貨”為導向的縣域電商,我並不看好。熱上一陣,偃旗息鼓的居多。當然,不是不賣貨,我們需要深層次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更持久地賣好貨。我們必須基於縣域的實際需求出發,分清輕重緩急,著力於生態建設,而不是為了電商而電商。

我們究竟應該給縣域帶去什麼?

一、觀念更新是首要任務。模式可以學習、可以超越,技術可以引進,怕的是,人的觀念守舊,不思進取。所以,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在當下的互聯網+熱潮中,最難的是人的互聯網+。從縣域的情況來分析,大部分縣域政府的局級幹部,年齡都在45歲上下,他們恰恰錯過了互聯網知識與技能普及的黃金時期,而工作又受製於體製,習慣於按部就班。從縣域的傳統企業來說,大部分沒有應用互聯網+,自身的實力與規模又不允許大膽“試錯”,更多的自然處於觀望、等待的狀態。所以,對於縣域來說,“觀念如何同步於世界”才是發展電商的第一個大課題。打開縣域幹部與群眾的“天眼”,讓他們知道“天變了”,這是我們縣域電商從業者的首要職責。

二、技能傳授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縣域電商的服務商,大部分來自沿海一線城市。對於縣域來說,這些人都是“空降兵”。幾乎所有的服務商2015年都在跑馬圈地,但捫心自問,我們能解決當地電商發展的所有問題嗎?我們真能紮根當地長久發展嗎?從實踐經驗來看,“空降”團隊到一個地方,水土不服不說,長線作業的成本同樣極高。再說,縣域經濟互聯網化的重任,不是一兩家服務商能夠解決的。當地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當地電商生態圈的建設、當地互聯網+項目的落地,隻有發動更多人、更多機構才能完成。就說賣貨,隻有更多的人、企業與組織參與,才能賣出規模、賣出影響力。所以,我們要給縣域帶去的,更多的是典型示範、是技能傳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用在這裏,一樣很貼切。

三、資源整合,為縣域架設更多發展機會。縣域的發展相對封閉,因為小地方,大多人不敢、不能“走出來”,自然無法對接更多的資源。服務商從沿海一線城市過去,相對來說思維更開闊、資源更豐富。如何將其與縣域電商的發展需求相結合?我們牽頭促成了吉林通榆與浙江桐廬的整體結對幫扶;我們推進了多個地方政府與國內最大的老年人養老機構幸福9號的對接;我們還將同程網與江蘇豐縣的鄉村旅遊進行對接。2016年,我們計劃將國內雜糧行業的領軍企業“燕之坊”與國內更多的雜糧雜豆的原產地進行對接;我們計劃將更多的“淘倉”企業與山東齊河、貴州龍裏進行對接;我們還尋求浙江大學與中西部地區的貧困縣域進行戰略合作……我們還有更宏大的計劃,我們也堅信大有可為,可以繼續幫助到更多縣域。

四、頂層設計“點亮”縣域電商發展的路線圖。很多縣長對我說,現在有經費,也有幹勁,問題是千頭萬緒,不知道如何切入、從哪做起。是的,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二十年裏,縣域是被“邊緣化”的,沒有享受到紅利。經過2015年全國範圍的造勢與普及,尤其是李克強總理的多次“背書”,相信全國的縣域政府領導在意識層麵上都被喚醒了,這也才有了淘寶大學轟轟烈烈的縣長培訓班,才有了中央各部委政策紅利的大放送,隻是落實到縣域,究竟怎樣製定一個既有想象空間、又腳踏實地的行動計劃來呢?或者說,縣域電商發展的路線圖應該怎麼設計?這是服務商可以也應該發揮作用的重要方麵。

我們為陝西紫陽做了“縣域大數據開發與微營銷平台建設”和“電商扶貧”兩大戰略方向設計;我們為貴州龍裏做了“貴州網貨集散中心”的戰略定位;我們為貴州習水和河南盧氏做了“區域公共品牌突破”的路線圖設計。春節前後,我們還為山西武鄉、河南內鄉、貴州台江等地進行路線圖設計。

要做的事、能做的事,很多很多。我始終秉持著“資源互享、優勢互補,生態共建、價值共創”的原則,並將其作為中國縣域互聯網+行動聯盟、中國縣域互聯網+扶貧協作聯盟的宗旨,來推動更多縣域電商務實、健康而快速的發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要追求一個相對“圓滿”的發展,必須記得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