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苦難童年(23)(1 / 2)

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權為相之外,更為重要的身份他還是一個巫師。商是一個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國家大事小情皆要通過占卜,“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巫師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師,上古巫、史、醫合一,巫師本身多兼有醫的功能,如蜚聲遠近的巫彭、巫鹹等皆以擅長醫術聞名。伊尹雖然不是最主要的醫藥行業神,但大多數民眾相信,湯液是由他發明的,湯液的發明提高了醫藥的療效,成為中醫藥學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伊尹的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醫藥、烹調、農業生產技術改良等多方麵都做出過卓越貢獻,伊尹的名字和他對曆史的貢獻將繼續留傳千古。

周公出身於貴族,他繼承先人的智慧,努力加強自身修養,為了國家的興亡克勤克儉嘔心瀝血,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伊尹從一個奴隸,一步步的成長為元聖,千古名相,同樣的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兩人身世差異巨大,都是元聖,都是民族偉人,這引發了孔子,對教育對象教育方式的思考,從伊尹的故事,他認識到,隻要經過努力,隻要積極進取,奴隸也能做成大事,也能成為名相,這讓孔子認識到人的天賦是一樣的,人人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權力,真正的教育是一種民族素質的提升,應該是開放的,機會均等的,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隻有這樣才會出現更多的伊尹,才會有民族的興旺與發達,後來經過進一步的提煉深化,這形成了孔子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學校教育、學術文化知識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說的“學在官府”就是這個意思。在教育這個問題上,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有權受教育,一類無權受教育。有權受教育的也是有權辦教育的,無權受教育的也就無權辦教育。辦教育與受教育都是一種特權。孔子認為在教育對象上,不分民族與國別,不論貴賤與尊卑,不管智愚與善惡,隻要虛心求教,都一視同仁,給予熱心指導,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這裏麵包含了樸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在當時政權世襲,官員世襲,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把奴隸看作野人,把狄夷等邊疆少數民族人們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對教育對象能有如此認識,並打算在今後自己的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為辦學方針,堅定的實施,這是很不容易的,這無疑表明孔子有極大的思想先進性,和極大的文化自覺性,更表明了孔子具有前期教育革命文化革命的決心,勇氣,和魄力。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孔子不但提出了這一思想,而且也忠實地實踐了這一思想。“有教無類”思想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它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麵,將教育對象從貴族普及到平民,把學校從“官府”移到“民間”,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推動了文化下移運動。它對中國以後的教育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教育史上,官學時有時無,但私學自孔子以後從未停止過,這是孔子向舊勢力爭取的人的一項基本權利,體現了孔子的博愛精神,作為教育者應具有這種精神。愛護我們的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成才,不能隻對尖子生情有獨鍾,而對差生卻愛莫能助。作為國家、社會應廣開各種辦學渠道,使教育機會均等,讓不同年齡段、不同身份、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人都能得到相應的教育。這對人類文化的大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孔子對人類的一個重大貢獻。而他的這一思想的起源,就在於周公和伊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