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七月,上郡軍營的幕府內此刻是一片凝重,候在中軍營帳外麵的將軍們都明白這是因為天使的來臨導致的。營帳內隻有扶蘇和蒙恬兩人,兩人都頹廢地坐在地上,一個淚流滿麵,一個兩眼茫然……兩人不遠處的地上散落兩把劍,一把裸露一把帶劍鞘,無論是誰都知道這個場景是經過一番爭執後的情景。天使到來傳詔書賜扶蘇和蒙恬死,扶蘇公子覺得羞愧難當立刻就要自殺,蒙恬則沉穩了很多,認為詔書有問題,需要複請才能執行,但是扶蘇不聽勸告立馬就要自殺,幸虧蒙恬立刻出手阻止奪下了扶蘇的長劍,接著屏退眾人到帳外等候,兩人互相泣訴幾句便頹然坐在地上,於是便看到了當下的場景。
大帳內的兩人就這樣呆呆地從午後坐到天黑,扶蘇處於滿心的羞愧難當思緒,蒙恬則陷入無盡的回憶中……及至王離將軍第三次在帳外請示的時候,蒙恬突然靈光一閃,霍然站起來。這個突然來的變化打斷了扶蘇的思緒,不自覺地抬頭看著蒙恬。蒙恬也發現了扶蘇的變化,便轉過頭來對扶蘇分享自己的心中所想:“大公子,蒙恬判斷聖旨有問題,旨意並非出自於皇帝陛下,而是趙高做了手腳,字裏行間還附帶了丞相李斯的痕跡。”
扶蘇公子聽後如同五雷轟頂,在他心裏父皇是威嚴無比的,怎麼會有人敢違背他的意願?暈了半響才回過神來問道:“何以見得?”
“其一,始皇帝陛下無比推崇律法,殺人從來都是從律法的角度來下決定的,但是這道詔書卻沒有和提及律法;其二,陛下非常在乎民族大義,在掃平六國的過程中非常需要兵力,卻依然在九原雲中駐守三十萬大軍,而這道詔書卻是無中生有地處死邊關將領,無視外族入侵的威脅,嚴重違背了始皇陛下的一貫作風。”蒙恬道,頓了頓不等扶蘇搭話接著說:“能夠對陛下的詔書動手的必是其身邊的近侍和心腹大臣,然能滿足這個條件的恰恰是趙高和李斯。詔書上的小篆字體正是李斯的筆跡,字裏行間的意思基本都符合李斯的習慣,完全沒有始皇帝陛下的氣勢和痕跡,然後能夠蓋上璽印的就隻有趙高能夠做到了。”
扶蘇此刻也慢慢清醒了,“矯詔”兩個字突然從其嘴裏冒出。蒙恬聽到後也是一個激靈,心裏想到更加可怕的事情,難道陛下出了不可告人的問題?僅僅是在心裏想,不敢說出來,因為此刻的扶蘇情緒還沒穩定,不能刺激太多。扶蘇的心裏也恢複了平靜開始逐漸明了了,詔書漏洞百出,轉瞬間一個激靈,想到了可怕的事情:父皇的安全……這下子再也控製不住情緒了,一步跑到蒙恬跟前一把抓住蒙恬的雙臂大聲問道:“是不是我父皇出事了?我要救我父皇。”轉身就往帳外跑,蒙恬趕緊跑過去拉住,激動地說道:“公子冷靜,皇帝陛下一定不會有事。”蒙恬知道此刻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靜,或許已經關係到大秦的安危了。可是扶蘇卻心亂如麻,哭喊著問道:“你怎麼知道?”
“陰謀者忌憚你我”蒙恬言簡意賅。
扶蘇陡然明白過來了,畢竟是聰慧之人,一想也就明白了。蒙恬也是聰明人,對戰機都能非常準確抓住,此時怎能錯過穩定扶蘇的大好時機。於是朗聲問道:“公子是選擇不明不白死去還是選擇為大秦江山社稷而死?”
“這不是問題”
“如果對大秦江山社稷不管不顧,此刻你我就可以奉旨拔劍自刎,如果要為大秦江山社稷著想,必須複請,揭露陰謀者的行徑,見到陛下,或許這個複請恰恰就是拯救我大秦江山社稷於危難。”
“如何著手?”
“眼下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想辦法對付天使。”
“但憑將軍安排”
“兵權之下方有皇權,當務之急是先穩定大軍,然後迅速見到陛下核實。”二人便開始了一係列籌劃安排,當夜整個幕府大帳燈火通明,人來人往。
蒙恬和扶蘇經過一個時辰的商討,喝過晚湯已是午夜時分了。當夜發出三道將令,第一道將令:王離負責統領大軍一個月,密切關注匈奴動向;第二道將令:封鎖隴西、北地和上郡通往關中的各道,隻許從關中出來不許返回去;第三道將令:將傳旨天使拘押在中軍大帳嚴加看管,不得與任何人接觸。發完將令後,蒙恬和扶蘇秘密傳令蒙恬心腹部將蒙信蒙治王蔚帶領蒙氏族兵三百人從上郡出發,走小道繞過離石要塞進入上黨地區打探蒙恬和扶蘇交代的特殊消息,並附有臨場處決的幾大事項。
蒙信和蒙治為蒙恬家族的人,蒙信為蒙恬的堂弟,比蒙恬小十多歲,穩重有韜略,對蒙恬崇拜且忠心耿耿,蒙治為蒙恬的侄子,年齡和蒙信相若,非常機靈,武藝高強力量驚人,常年擔任蒙恬的護衛司馬,王蔚是當年王翦滅楚的護衛,也是王翦的堂弟,年齡和蒙恬相近,由於常年跟隨王翦,略懂兵事,富有謀略,王翦臨終前托蒙恬照顧他,於是蒙恬格外看重,留在身邊做傳令司馬,私底下稱其為兄長也常和他聊聊上將軍王翦的故事,本次打探消息他是這三人的主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