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宿緣(1)(1 / 2)

每個人童年時候少說總有一兩次走失的體驗,巫秀月也不例外。

因為父母工作的緣故,八歲入學之前她一直都在鄉下給外公外婆帶大,身子骨好又活潑,成天就像是個男孩子似的四處撒野,早上偷廟堂的供品、下午拿鞭炮炸牛糞、這邊田裏泥巴大戰、那邊樹下打石榴吃。

外婆為了方便給她剪的一頭利落短發更讓大家都搞不清楚這孩子的性別,倒是常常聽見巫家阿婆每到黃昏晚飯時的那聲大吼:“秀月!”

不久便會傳來孩子被揍屁股的尖叫聲。

那段七顛八倒的野孩子生活,長大以後的巫秀月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隻有某次在叢木林間走失的經曆。

叢木林在一個廢魚塘邊上,裏頭長的多數是木麻黃,沿海鄉村多種在田邊或魚塘邊用來防風,在海風長期吹拂下的木麻黃顏色向來不太翠綠,又有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會被風吹來卡在樹間堆積腐敗,因此即使是在大中午,從外麵看進去也是一片烏漆墨黑的。

鄉村人舊俗說“死貓掛樹頭、死狗放水流”,不讓死貓死狗接觸地氣以免成妖,雖然後來因為衛生觀念的進步而改善,這種習俗逐漸消失,但在巫秀月小的時候仍然普遍存在著。

那片叢木林裏就曾幾度見過,黑漆漆的枝頭上掛著被風吹日曬成白色的塑料袋,沉甸甸地隨風輕微搖晃,有時不知是被什麼鳥啄破個洞,還會露出些形體不明的東西。之所以說形體不明,是因為小時候的她根本沒敢去抬頭細看。

那片地方平常就是大人口中的禁地,膽子大點的、像巫秀月這樣的野孩子,頂多也隻敢在外圍竄來竄去,那已經是被崇拜的勇者行為,更別說要深入其中的廢魚塘了。

大人們都說廢魚塘淹死過人,從前曾經有孩子跑進去玩,發現魚塘對麵幾個好朋友在遠遠招呼他,眼看兩側都長滿木麻黃無路可通,於是孩子就在岸邊找了個“小木船”劃過去,但就劃到魚塘正中央時,“小木船”隨即咕咚沉底,孩子連喊都來不及就下去了,原來那“小木船”竟是一具舊棺材。

這故事也不知真假,卻嚇得孩子們對那片叢木林更加戒慎恐懼。

迷失叢木林那天稍早的事情,巫秀月記憶一片模糊,隱約覺得自己似乎是為了追著什麼、或者是在誰的帶領下,進了那個叢木林,然後走著走著,轉眼就隻剩她一個人了。

大白天就一片黑的叢木林,過了傍晚更是伸手不見五指,陰森森的夜風吹來,明明從外頭看並不大片,但那天晚上的叢木林卻怎麼走也走不出去,本來樹頭上還隱約能見到零星的白色袋子晃蕩著,漸漸的也都看不見了,眼前隻剩一片透著幢幢幽影的黑暗。

膽子再怎麼大,那時也才七歲左右的巫秀月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她哭累了走累了,於是蹲在地上輕輕啜泣著,但停留不久,就覺得身邊看不見的黑暗之中有什麼東西越來越靠近,移動的聲響完全不像是人類所為,仿佛某種笨重的生物在枯木枝葉上拖行著。

聲音越來越大,感覺那個東西好像是衝自己來的,巫秀月心裏害怕極了,收聲不敢再哭,抖著腿咬牙站起來繼續摸黑往前跑,黑暗中她已經分不清方向,隻想逃離那聲響越遠越好。

“唉呦!”一聲,慌不擇路的她腳下一絆,撲跌在地,咽嗚了幾聲才慢慢爬起來,隻覺得膝蓋和手掌火辣辣的疼,抽抽鼻子,眼裏含淚,委屈的坐在地上對著手掌吹氣。

“嗚嗚……外公、外婆……”喃喃呼喊著最親近的家人,她又餓又累還飽受驚嚇,沒了繼續大哭大叫的力氣,坐下來沒多久,視線就開始模糊起來。

小小年紀的巫秀月並不知道,如果此時真的睡了過去,她大概再也沒辦法醒來了。

正在昏昏沉沉之間,幽暗不明的遠處突然乍現一點紅光,火光搖曳不定,卻十分穩定的前行而來,即使是在這麼陰森的地方,那盞紅光也透著一股溫暖的安心感。

已經恍神的巫秀月費了好一會功夫才清醒過來,一陣激靈跳了起來,下意識的往那點紅光跌跌撞撞跑了過去,雖然不知道那是什麼,但孩子卻直覺知道那是支救命稻草。

提著紅燈籠的是一個看起來非常老、非常老的老婆婆,比自己的外婆還要蒼老很多,拄著四腳拐杖,微微顫顫的提著燈籠向她走來。

“孩子,迷路了嗎?”看見巫秀月自己邁腿跑過來,老婆婆笑眯了眼。

巫秀月來到老婆婆身前站定,羞澀不安的抓著自己的衣角:“婆婆你好,我想回後厝莊大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