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老子思想高於孔子(1 / 3)

中華文明論廢興,老子“奇龍”作奇功。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為基礎而形成的中國主流哲學思想文化,構成了中國哲學曆史文化的根基。老子思想,不僅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政治、軍事、宗教、醫學、養生、氣功和武術等,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而且可以直率地說,道家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基因已經滲透到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換一句話說,即滲透到中國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至今影響著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死觀等各種思想文化觀念。

(一)道家思想的“第一小提琴手”

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偉大思想家、哲學家。作為道家思想的“第一小提琴手”,老子提出了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據的“道”,創立了以“道”為中心的包括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天地自然、社會、人生哲學和養生長壽等內容的係統的哲學思想。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經》(亦即《老子》)分上篇“道經”計37章,下篇“德經”計44章,共81章5700餘字。“道經”闡述宇宙萬物本原,含天地陰陽變化之規律;“德經”言社會處世進退之方,蘊長壽養生之術。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曆史上被翻譯最多的兩本書,第一本是《聖經》,第二本即是《老子》。

戰國早期的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第二小提琴手”,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以“道”為本的哲學體係,他一生視高官重利如浮雲,“終身不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篇》),著書《莊子》,內含《逍遙遊》、《天道》等33篇,10餘萬字,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對老子的“道”學思想進行了全麵地闡述和發揮,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道家學術。

司馬遷認為,道家思想在先秦各派學說中,是唯一吸收了其它學派長處的優秀成果。道家從關注民生、關注社會的立場出發,宣揚“無為”,實際上是“無不為”,其主張是容易施行的。道家認為,事物沒有既成不變之勢,也沒有永遠不變之形,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司馬遷說,道家的學術是“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記·太史公自序》)。這就是說,道家思想是依據陰陽家關於四時運行順序之說,吸收了儒、墨兩家的長處,又提取了名家之精要,隨同時勢的發展而發展,順應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樹立良好的風俗和應用於人事,都無不適宜,意旨簡明扼要而容易掌握,辦事少而收到的功效多。此外,道家還非常重視養生,提倡人的精神與形體要專一,認為,精神是人活著的根本,形體是人活著器具,一句話,生命高於一切。不先安定好自己的精神與形體,請免談所謂治國平天下的大事。

(二)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陰陽家思想之比較

儒家學問廣博,以《詩》、《書》、《禮》、《春秋》、《樂》等“六經”為學習的根本法式,然而,“六經”的本文及其解釋等著述成千上萬,接連幾代人也弄不懂儒家的學問,一個人有生之年也可能搞不清楚它的“禮、儀”。所以,儒家學術淵博,但缺乏治國理民的切要主張,一切“以人主(帝王)天下為儀表”(《史記·太史公自序》),換一句話說,就是一切以帝王為楷模來規範天下臣民的言行,而提倡所謂的仁、義、禮、樂等個人品德修養,花費氣力多而收到的功效少。所以,儒家學派所提倡、主張的事情難於完全照辦(“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史記·太史公自序》)。但儒家主張的君臣父子之禮,區分夫婦長幼之別,則是不可改變的。

墨家主張節約而難於遵從,如崇尚堯舜的道德品德,提倡君王住宿用茅草、蘆葦蓋的三尺高的房子,用陶簋吃飯,而且要吃糙米飯。夏天穿著葛布衣,冬天穿著鹿皮裘。墨家主張喪禮從簡是對的,但提出隻給死者做厚僅三寸的桐木棺材,並以此“要萬民統一標準”。墨家的主張實際上是完全的平均主義,所以“儉而難遵”(《史記·太史公自序》)。但墨家提倡的家家富足,人人飽暖的思想,還是可取的。

法家主張統治者要嚴刑酷法而少給臣民恩惠,不區分親疏遠近、貴賤尊卑,一律斷之於法。這麼一來,愛親尊上的關係就不複存了,它可以用於一時,卻不可長用。所以,法家是嚴酷而缺少恩惠(“嚴而少恩”《史記·太史公自序》),但法家主張君主尊貴,使臣卑下,上下名分,職分明確,還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專門取決於概念名稱的爭論,刻意煩瑣,使人難於理解其意,所以說它使人受約束而容易喪失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名家使人儉善失真”《史記·太史公自序》)。但名家關於如何掌握概念,考察實際,進行比較驗證,辯證名與實的關係,這種主張還是不能不予以認真考慮的。

陰陽家注重吉凶禍福的預兆,如對四時、十二度和二十四節氣各有所謂“宜”、“忌”的規定,說什麼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這未必是對的。所以說陰陽家使人受到約束而多所畏懼(“使人拘多所畏”《史記·太史公自序》)。但它區分一年四季運行的順序,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運行規律,則是不可棄失的。

(三)我為什麼喜歡老子道家思想

從先秦諸子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六家學術中可以看出,雖然他們都是努力探討欲求天下太平的學派,但各自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方法與措施,也各不相同,有比較全麵的,也有考慮不周到的。相比較而言,老子道家的學術充滿辯證法,他從探討宇宙天地、自然規律的變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為本,直接從關注民生,關注社會弱者、弱勢群體出發,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對社會人事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司馬遷說它是“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這就是我喜歡老子而深入研究老子及道家思想的主要原因。

由於老子廣泛而比較深刻地揭示宇宙萬物、自然天地、社會和人等及其運動規律,因而是一個博大的哲學思想體係,提出了許多反映事物運動一般規律的哲學概念或名詞,因而它們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成了千古名言。與此同時,它也因而獲得了開放的理論品質,從而蘊涵著許多理論生長點和異域不同思想體係的融合點。

這正是《老子》深奧思想文化的現代價值所在。今天,當我們探討21世紀中國先進文化的曆史淵源關係時,麵對目前人類地球村生存遇到的各種問題,懷抱“致虛、守靜”的心態研究老子道家思想,深深感到能從中汲取許多有益的思想智慧,並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

老子與孔子分別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們倆同為春秋末期人。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馬遷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儒道兩家的思想在主體方麵是嚴重分歧的。那麼,如何看待二者思想的異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