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沒有詳細論及邊章、韓遂的叛亂。《後漢書》及裴鬆之的注引雜史中則對西羌反叛始末有一些不同的記載。很難判斷真偽。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西羌的叛亂對東漢朝廷影響很大,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東漢的統治。
《後漢書 董卓傳》對邊章、韓遂的記載最為祥細,現簡述如下:中平元年冬,北地先零羌和袍罕河關群盜反叛,共同擁立胡人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泠征。劫持了金城人邊章、韓遂,由邊章、韓遂專管軍政,殺害金城太守陳懿,攻打焚燒州郡。
第二年春,率數萬騎兵入侵三輔,逼近皇家陵園,朝廷命屢敗黃巾的皇甫嵩為主將,董卓為副率兵征討,但多次交戰漢軍都無法擊退西羌軍,朝廷就撤下了皇甫嵩,轉任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手,董卓為破虜將軍,周慎為蕩寇將軍共約步騎兵十餘萬人,駐紮美陽,保衛皇家陵園。邊章、韓遂來犯後,兩軍多次交戰,漢軍全部失利,但邊章、韓遂也無力擴大戰果。
兩軍相持到十一月,因流星光照邊章、韓遂的營中,引起了羌兵的恐懼,董卓等人乘機大勝羌兵,但在隨後的追擊過程中,又遭敗績。
此後幾個月,雙方處於相持階段,邊章、韓遂沒有發動大的軍事行動。
中平三年冬,朝廷召張溫回京,約在此時,韓遂殺了邊章和北宮伯玉、李文侯三人,統領了所有的部隊,領兵十餘萬,再次進軍圍攻隴西。
隴西太守李相如反叛,投靠了韓遂,合兵殺了涼州刺史耿鄙。耿鄙的司馬扶風馬騰,也領兵反叛,又有漢陽王國,自稱“合眾將軍”,也和韓遂聯合。幾股勢力聯合後,共同推舉王國為首,入侵搶掠三輔(即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所轄之地區)。
中平五年,西涼聯軍包圍陳倉。朝廷命皇甫嵩和董卓征討,漢軍大勝,韓遂等敗退。
此後韓遂等人又共同廢黜了王國,而劫持了原信都令漢陽閻忠,讓他統率各部,閻忠恥於被眾人脅迫,憂憤而死。
裴鬆之注引的《獻帝春秋》記載與《後漢書》不同:邊章、韓遂是在宋建、王國的劫持下反叛,邊章原名邊允、韓遂原名韓約,朝廷聽聞後,懸賞輯拿邊允、韓約,邊允、韓約於是改名邊章、韓遂。另裴鬆之注引《典略》粗略說明了一些邊章、韓遂的情況,按《典略》的說法,韓遂字文若,和邊章同郡,兩人在西州都有名氣,邊章任督軍從事,韓遂曾到京城麵見大將軍何進,建議何進誅滅宦官,何進沒聽,韓遂就回到了西州。正碰到宋楊、北宮玉謀反,邊、韓二人被宋楊、北宮玉等人強擁為主,不久邊章病死,韓遂開始阻兵作亂,共三十二年,七十歲病死。按呂思勉先生的觀點,韓遂不可能到京城麵見何進,又引劉艾《靈帝紀》中所言,宋楊也就是宋建、北宮玉就是北宮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