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閣
第一章:前世今生
現在,人們一般隻知道玉帝是統治天庭的大帝,其實,在玉帝之前,統治天庭的是穹靈天尊。穹靈天尊統治天庭的時間大約是從蠻荒世紀就開始了,大概到隋唐時期才交權給玉皇大帝。
穹靈天尊之所以能夠長期統治天地宇宙,主要是靠實力。穹靈天尊到底有什麼特別本領呢?具體說,我們也說不清楚。但我們從其擁有的三大寶貝中就可見一斑。
他的第一大寶貝就是起死回生丸。起死回生丸有什麼奇異功能呢?我們一聽名字就知道了!
他的第二大寶貝就是天地靜影儀。這是穹靈天尊的偵探工具。他要尋找一件東西,隻要打開天地靜影儀就知道了。天地靜影儀開機後,會使天地萬物隱去原形,隻留下他要找的東西。可見天地靜影儀的厲害。
他的第三件寶貝就是無音感應器。這是穹靈天尊簽發指令的寶貝。他不管向什麼東西簽發指令,隻要打開無音感應器就可以了。他對某人簽發指令,他會在某人熟睡時,給你夢境。然後你會照著夢境去自覺履行。
正因為穹靈天尊有如此厲害的三大寶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哪路神仙能撼動他的天尊地位!
我們現在見到的宇宙,最早是個混沌的東西。後來經過漫長的演變,一部分十分輕浮的東西,變成氣體,慢慢上升,最後形成了天空;一部分較重的東西,慢慢下沉,形成了形體,便積澱形成了地球。在天空與地球之間還漂浮著一些東西,既不能與氣融合,形成天空,也不能與體融合,形成地球,便一直漂浮在空中,人們稱之為物。人也是這漂浮物中的一部分。
穹靈天尊為了有效地管理這三部分,分別設立了天庭、地府、下界(俗稱凡塵)等三個機構。對於下界的管理,穹靈天尊專門設立了神仙閣。
神仙閣具體在什麼位置沒有人知道。有人說,它漂浮在祥雲之上。它隨著五彩祥雲的漂浮,一年四季見不到太陽,卻風和日麗;沒有春夏秋冬四季,卻天天鳥語花香。
神仙閣有三位閣員,他們分別是無能、無智、和無情。
無能也不叫無能,他叫無為。無為的祖上曾是下界官府的圖書管理員,後來有功,死後升天成了神仙。再加上他長期管理圖書,因此知識淵博。穹靈天尊便將其招聘為神仙閣閣員,無為是世襲。
無為因家學淵博,又勤奮好學,博聞強識,所以也是一位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精英人士。由於無為自由酷愛讀書,書讀多了,反而對書本知識產生了懷疑,甚至認為知識越多越讓人糊塗。他認為有知識的人還不如沒有知識的人。認為知識多了反而教會了讓人投機取巧,反而會讓社會變得更加複雜、不好管理。於是,他還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做《道德經》。全書五千多字,就隻談“道”與“德”兩個字。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道,都要順從道。他認為人有人道、獸有獸道;樹要土養,魚靠水長;鳥飛上天,虎藏深山;牛耕田,馬拉車等,這些都是道。遵從道運行就是“德”。如樹要生長好,就需要培土、施肥。魚要生長好,就要灌水、撒飼料。這為樹培土、施肥,為魚灌水、撒飼料就是德。人們隻有尊道貴德,才能辦好事情。尊道貴德的核心內容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不要幹擾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道。如樹,你就應該讓它在有土的地方生長;如魚,你就應該讓它在有水的地方生長。如果你強行將樹放在水裏,將魚放在岸上,那就不是遵道。不遵道就破壞了事物生長的環境,破壞了事物正常的生長環境,事物就無法正常生長。
無為這種想法無智很反感,認為這不是無為,而是無能。久而久之,人們就叫無為為“無能”了。
無智也不叫無智,而是叫有智。有智的祖上是個儐相。什麼叫儐相?拿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司儀。就是開會等大型活動,給人安排座位的人。因為這個工作的特點,無智祖上養成了辦事情講規矩的習慣。認為治理國家也是這樣。國君有國君的尊嚴,做臣子的要對國君俯首貼耳;做父親的有做父親的權威,兒子在父親麵前,就應該百依百順。因為無智的祖上,在這方麵很有造詣,天庭也需要這方麵的專門人才,後來無智的祖上也因此死後升天成了神仙。穹靈天尊也聘其為神仙閣閣員。無智也是世襲。無智為了發揚祖上學問,潛心研究禮樂,還專門為此設立學校,培養繼承人。他後來學生中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的說法。這些學生為了紀念無智,把無智平常的一些談話,整理出版了一本書。這本書就叫做《論語》。有了《論語》,世世代代的人都將其視為治國法典。無智因為喜歡做一些自己無法做好的事情,結果都以失敗告終。所以無能譏諷有智為“無智”,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喊他無智了。
無情也不叫無情,他叫有情。他的祖上是個木工,因為工作的緣故,長期與百姓打交道,看到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的艱辛,看到官府的霸道,看到戰爭給人們造成的災難,看到社會的不平等,因此他同情勞動人民,主張平等,反對戰爭,主張愛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無情祖上的這種主張也受到很多人的吹捧,死後也升天做了神仙。之後也被穹靈天尊聘為神仙閣閣員,無情也是世襲。無情繼承了祖上的學術觀點,專門為此寫了一本書,叫做《墨子》。無能和無智都譏笑有情迂,特別是無智,他說社會本來就是不平等的,人們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他還將人分為小人與君子兩大類,主張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以有情主張愛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平等與無智的主張有衝突,所以,無智極力反對有情的主張,並說有情實際上是無情,久而久之,人們便稱有情為“無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