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靜心地麵對世界,麵對自己,心就會無限敞亮、無限豐足。靜心的時候,心中十分敏銳,性靈獨具,勝於往常。但靜心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而是靠日積月累修成的。
如何修習靜心呢?
靜心的修習在於獨抒靈性的思考,這並不是一個模仿的過程。不是說樹立一種好的模式,然後跟著去做就行了。東施效顰的可笑在於東施隻知道西施捂著自己的胸口楚楚可憐,樣子很美,卻不知道這種美是因人而異,不可複製的,同樣的動作發生在她身上就顯得很醜。盲目去模仿別人,會失去自己應有的特色,所以對於他人的成功和經驗,隻能借鑒而不可照搬。
在建設香海禪寺時,我也曾走訪過許多地方,台灣、日本、泰國,甚至歐洲各國。參觀了那裏的寺院和其他宗教場所,學習了各地先進文化,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但我沒有簡單去模仿任何一家,而是在借鑒的基礎上,吸收,思考,找到自己的特色。
企業的發展也是同理。不必亦步亦趨人雲亦雲,隻要做出自己的文化和特色,感覺這種模式能夠為員工欣賞、為客戶尊重,就可以了。
作家在一般人眼裏是什麼都能寫的。但實際上,由於各人的氣質和稟賦不同,決定了他天然傾向於某一種文體。德國作家施篤姆熱愛自然,寫作空靈潔淨,好像散文詩;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文風犀利簡淨,從不拖泥帶水,善於寫作反應現實的題材;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想象奇特,充滿童趣,善用溫和的語言與故事折射苦痛悲哀的現實。他們的氣質和閱曆決定了各自不同的風格,完成了他們自己獨到的建樹,因而得到了不朽。
同樣,無論在生活中或是事業上,不要一味去模仿別人,攀援別人,有些人總是在和別人做比較,把別人當參照物來定位自己。其實,活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何其短暫,為什麼要在攀援和比較上花掉那麼多時間呢?如果真要比較,我們生命的長度甚至不如庭院中的那棵樹;勤奮程度,也比不上任何一隻日夜吐絲結網的蜘蛛。還有什麼值得去計較?一個人最可貴之處就是活得清醒、明白。人往往會被名利衝昏頭腦,忘卻了本性。如果能夠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就可以使躁動的心沉澱下來。
在德魯克的管理學著述中,有一個思想很值得敬佩,那就是將每一個企業視作是社會大轉盤中的一個小齒輪。這種思想教人消除傲慢和自矜,客觀地看待自己,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行業。當一個人生起不可一世之心時,所做的舉動往往是浮躁的,不理智的。就像史玉柱發願要在幾年之內修建珠海第一高樓,甚至要修建中國第一高樓。他當時被許多溢美之辭衝昏了頭腦,結果終歸失敗。企業成長得越快,讚美之辭越多,就越應該要有寧靜之心,時時反思自己的狀態。
在這個人欲橫流、物欲滔天的旋轉輪盤中,迷失自己太容易了。別人有一套房子你沒有,別人住別墅你住筒子樓,別人開跑車你騎自行車……這些都足以使一顆充滿名聞利養的心失去寧靜,一顆被世俗所迷的心失去平衡。從而失去了自己的靈性,失去反觀自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