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關於並州刺史的解釋(1 / 2)

關於並州刺史一職,比較出名的是丁原、董卓,螞蚱在這裏要說一下他們的順序。讀《三國誌》可知,董卓登上曆史舞台是在桓帝時期。

“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入選為羽林郎後,董卓的官宦生涯可謂平步青雲。

“為軍司馬,從中郎將張奐征並州有功,拜郎中,遷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徵拜並州刺史、河東太守,遷中郎將,討黃巾,軍敗抵罪。”

在這裏就可以很清楚地得知,董卓成為涼州刺史是在征討黃巾(注:中平元年爆發黃巾起義)之前。而董卓之所以在西域戊己校尉一職上免官,多半是朝廷認為董卓在羌人中威望太高,不願意他一直呆在西涼為官,所以將他明升暗降,遷為並州刺史、河東太守。

又,《資治通鑒》記載,中平五年三月,屠各胡攻殺並州刺史張懿,可知,在董卓成為河東太守後,接替他並州刺史一職的應該是張懿。而丁原,肯定在張懿之後。在後續,會有說明。

不過,少部分可能納悶董卓怎麼又當過並州牧,又怎麼在河東屯兵的。在這裏,螞蚱解釋一下。

董卓在中平元年因為征討黃巾不利被免職後,就蟄伏起來。他的機會很快就來了,中平二年,北宮伯玉反叛,入寇三輔,漢靈帝不得不重新啟用在羌人中威望很高的董卓。靈帝派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及中郎將董卓征討,不克,皇甫嵩因而免職,董卓卻安然無恙,足以看出董卓為人處世的圓滑和朝廷對董卓的倚重。

第一次失敗後,朝廷並不甘心,當年八月,靈帝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以討北宮伯玉;拜中郎將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並統於張溫。

這一次,董卓總算是出了力氣,幫助朝廷大敗邊章、韓遂。但大勝之後,朝廷大軍犯了孤軍深入的兵家大忌。各路軍馬多有折損,唯有董卓率領軍隊安然返回。中平三年,董卓因為平叛有功,受封為斄鄉侯,食邑千戶。

中平四年,韓遂殺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取而代之,擁兵十數萬,再次入寇三輔。涼州刺史耿鄙率六郡兵討伐韓遂,為別駕所殺,隴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黃衍反,涼州司馬馬騰等人也起兵響應,共同擁立王國為主,對抗朝廷。

最開始的時候,董卓並沒有被朝廷重用,結果就是“太尉張溫以寇賊未平,免”,而在平叛的過程中,張溫曾經征發幽州烏桓族的三千騎兵前往涼州平叛,因為三千烏桓騎兵的統屬問題,引發了幽州的一場叛亂,更是攪得朝廷焦頭爛額。

朝廷眼見涼州的局勢越來越糜爛,這才請出董卓,令其與左將軍皇甫嵩一起平叛。

不過,董卓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已經徹底認清了朝廷的嘴臉。黃巾起義沒有爆發前,朝廷就把董卓從涼州調出來,前往並州、河東任職,那時朝廷的威嚴還在,董卓不敢不從。但黃巾起義之後,董卓看清楚了漢室的外強中幹,至少在那個時候,董卓已經擁有了自立之心。

之所以在韓遂二次叛亂的時候,朝廷沒有啟用董卓,是有原因的。中平三年,董卓受封斄鄉侯後,朝廷對董卓明升暗降,讓他做少府,卻要收了他的兵權,將他手下的士卒劃給皇甫嵩。董卓以“涼州擾亂,鯨鯢未滅,此臣奮發效命之秋。吏士踴躍,戀恩念報,各遮臣車,辭聲懇惻,未得即路也。輒且行前將軍事,盡心慰恤,效力行陳”為由,拒不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