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西周墓葬風格(2 / 2)

所謂公墓,是天子及其同姓的墓地即“王之墓域”,所謂“邦墓”,則是國中庶民的墓地。

河南浚縣辛村衛國墓地屬於“公墓”,它以八座大型墓為主體,中、小型墓及車馬坑散布其間,而且墓域沒有打破現象。

這大型墓是衛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周圍的中、小型墓則是衛國國君的宗族成員墓葬,墓地墓葬規模有大有小、墓位排列有尊卑貴賤之分的墓地就是諸侯國公室的“公墓”。

陝西長安灃西張家坡墓地,目前已公布發掘了756座西周墓葬,這些墓葬之間幾乎沒有相互打破關係,也就是說它們是同一時期的。

由此可見,這些數量眾多的小型墓葬也是經過事先規劃安排的。

以四座大墓為中心分布的墓葬是井叔家族墓,是幾個不同世代的井叔墓,而規模最大的那座可能就是第一代井叔的墓葬。

井叔其人見於西周的青銅器銘文,其中的一位井叔,根據傳世的曶鼎等青銅器銘文,可以推斷是周懿王時期的重臣。

根據目前的發掘情況,可以推斷張家坡墓地埋葬的是西周一代居住在豐鎬的井叔家族及等而下之的若幹個家族的國人墓葬,也就是“邦墓”。

據文獻記載,周代的棺槨製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根據李修睿多年的經驗,他認為天子棺槨七重應為“三槨四棺”,諸侯五重應為“二槨三棺”,大夫三重應為“一槨二棺”,士雙重應為“一槨一棺”。

諸侯、貴族墓的隨葬品,仍以各種青銅禮器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減少,食器增多,在各種食器之中,鼎和簋是最重要的。

西周的禮製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簋與鼎搭配使用,與此相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在河南三門峽上村嶺發掘的虢國太子墓是兩周之際的墓葬,隨葬的就是七鼎,虢國國君季墓隨葬的是七鼎六簋,與其身份相符。

與商代一樣,往往在諸侯、貴族墓附近設有“車馬坑”,其規模視墓主人的身份而定。

以上述虢國墓地為例,虢太子墓的車馬坑埋車十輛和馬二十匹,兩座“五鼎墓”的車馬坑各埋車五輛,而馬是十匹。

西周的禮製有一個發展過程,早期這種製度並不完善,直到西周中期,禮儀製度才得以確立,春秋至戰國早期,這種禮儀製度尚能得以維持。

當然,這些大多都是李修睿和秦淳風三人說,而那些考古隊員以及龍紋、梅花、麻衣三門的門人在聽,一則是打發無聊的時間,二則便是因為發現了這個墓,並可能進去一堵王墓的壯觀,著實令李修睿興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