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萬始朝元 拓記:拓跋之崛起(1 / 2)

陝北的拓姓族源大致分為二種:一種是直接得自於鮮卑族拓跋氏,另一種則是得自於黨項羌化了的鮮卑禿發氏,而且與後者的關係可能更為密切。拓姓為拓跋氏省稱,這類省稱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如複姓慕容,省稱慕或省稱容,又如複姓宇文,省稱宇或省稱文。關於拓跋氏,古文獻及姓名研究著作均指出是皇姓,他們自稱是黃帝之後,受封北上,謂黃帝以土為德,鮮卑語稱土為拓,稱後為跋,故以拓跋為氏,即黃帝後裔之意。

拓跋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一個古代遊牧民族,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它位於我國的西北邊陲,從雲中、五原以東到遼水,都是鮮卑族的地盤;軻比能、步度根、索利、彌加分別是他們的酋長,各自劃有疆土進行統治,都有界限。

軻比能本屬鮮卑族的一個旁支部落,因為勇猛公廉受到眾人的信服,因此能夠憑借威信製服各個部落,勢力最為強盛。軻比能部落靠近關塞,中原的人有很多叛逃歸從他;步度根、索利、彌加等在遼西的右北平,漁陽的關塞外,道路偏遠,因此不構成邊境禍害。由於軻比能誘殺了步度根的哥哥扶羅韓,步度根怨恨軻比能,因此兩人各率部落相互攻擊;步度根的部落稍微弱些,所以率領部落萬餘戶退保太原、雁門一帶依附魏人。軻比能勸步度根回來,說是要和他深交結親,並親自率領一萬騎兵到陘北迎接步度根的輜重;又派他的兒子率領一千騎兵前去迎接步度根的部屬。荊州刺史畢軌上書說:“請求朝廷立即出兵,對外可以威脅軻比能,對內可以鎮壓步度根。”

朝廷聞奏後說:“步度根已經被軻比能誘惑了,自有戒備之心,現在畢軌出兵,一定要謹慎,不要輕易越過句注山。”

詔書還沒送達,畢軌已經進軍駐紮在陰山,正派遣將軍蘇尚、董弼在追擊鮮卑部落,因此步度根和旁支泄世尼部落全都反叛出塞,並夥同軻比能一道聯合起來侵擾邊境。朝廷加派驍騎將軍秦朗統帥中軍征伐,步度根和泄世尼於是率領部落又回到了南方,因此軻比能殺了步度根逃到了沙漠以北,從此世代居住在北方荒遠地帶,不再與南方的魏人交往。一直到可汗拓跋毛時開始強盛,曆經五代到可汗拓跋推演時,舉族南遷到一個大湖泊;又經曆七代到可汗拓跋鄰時,已經擁有十個部落了。拓跋鄰派遣他的兄弟七人,與同族的乙旃氏、車輥氏分別統領。

拓跋鄰年老時,將可汗的位置授給了他的兒子拓跋詰訜,讓他向南遷徙,居住在以前匈奴人居住過的地方;到拓跋詰訜去世,拓跋力微即位,又向南遷徙到定襄的盛樂。拓跋力微活到一百零四歲去世,他的兒子拓跋悉祿即位,國勢從此向下衰落;之後又經曆了拓跋祥、拓跋佛的二次更替。到了拓跋祿官時,他把部落分成三個部分,一部分在上穀郡的北麵,溼水上遊的西南,由他自己統管,一部分在定襄的故都盛樂城,交給哥哥沙漠汗的兒子拓跋猗狏統管,還有一部分是在代郡參合陂的北麵,交給拓跋猗狏的弟弟拓跋猗盧統管。

拓跋猗盧是個善於指揮軍隊的人才,每次向西進攻匈奴、烏桓的各個部落,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代郡人衛操和侄兒衛雄,及其同郡的箕澹都來依附拓跋氏,還勸說猗狏、猗盧都要接納魏人,猗狏、猗盧很高興,就把這件事情交給他們去辦理,因此中原的人來歸附的逐漸很多。後來拓跋祿官、拓跋猗狏都相繼去世,拓跋猗盧於是統管了這三個部落。中原新城一戰,拓跋猗盧因救援有功,朝廷始封拓跋猗盧為代公;於是建造盛樂城作為北城,修築往日的府城作為南城,又在溼水的北麵興建新的城府,派遣長子拓跋六脩在那裏鎮守,以便統治南邊的部落。拓跋猗盧執法嚴厲,代郡的人犯了法,有的整個部落遭到殺戳,但不論是老的還是少的,都相互攙扶著甘願去受刑罰,沒有一個人敢於逃亡;有人問他們要到哪裏去,他們就回答說:“是去受死。”

然而拓跋猗盧自己的骨肉關係卻沒有處理好,他偏愛小兒子拓跋比延,卻怨恨大兒子拓跋六脩,因此被拓跋六脩殺害,他的二兒子拓跋普根聞訊又殺死了拓跋六脩,從而接替了王位。直到拓跋普根去世,他的兒子剛剛出生卻不幸夭折,於是部落的上層人士,一致擁立他的叔父拓跋鬱律出來主持事務。可是拓跋猗狏的妻子惟氏,他嫉恨拓跋鬱律的勢力強大,擔心以後不會利於他的兒子,就暗地裏叫人謀殺了拓跋鬱律,從而讓他的兒子拓跋賀傉繼位。當時拓跋鬱律的小兒子拓跋什冀犍還是果在布包裏麵的嬰兒,他的母親把他藏在褲兜裏,並不斷地祈禱說:“上天如果保佑你,就不要哭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