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隱士已去(1 / 3)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於征,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故人淒其相悲,同祖行於今夕。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候顏已冥,聆音愈漠。嗚呼哀哉!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餘得為人。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含歡穀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餘榮,心有常間。樂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歿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已榮,涅豈吾緇。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餘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複戀!寒暑愈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鳴呼哀哉!

——《自祭文》

宋少帝景平二年(424)4月,徐羨之等人征召兗州刺史檀道濟和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一起商量廢除皇帝的事情。當時檀道濟是四位顧命大臣之一,而且其手中握有兵權,廢立的事情如果得不到他的支持,就很難實行下去;而之所以征召王弘,為的是在廢除了宋少帝之後,能夠迎請劉裕的第三子、宜都王荊州刺史劉義隆進京即皇帝位。

而當廢除了宋少帝之後,聽說此消息的宜都王劉義隆擔心自己會被騙進京城而被殺,所以一直不敢進京。當時王華和王曇首通過王弘知道了一些真實消息,所以都鼓勵宜都王劉義隆進京。

下定決心的宜都王劉義隆終於選擇進京,隨著前來迎請他的傅亮等人一起沿江東而下,進入了建康,並且順順利利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從而開始了整整30年的皇帝生涯,他就是宋文帝。

而之後荊江一帶發生了曆史上罕見的旱災,陶潛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公元426年,宋文帝突然下詔追究徐羨之、傅亮、謝晦殺營陽王、廬陵王之罪,並將徐羨之、傅亮以及謝晦的長子謝世休誅殺,當時謝晦的其他家屬也被打入死牢,朝廷中一時找不到徐傅謝的黨羽,之後其親自率領大軍討伐江西的謝晦。

謝晦聽說這件事情之後非常震驚,他隻好率領著兩萬人馬倉促應戰,同時表明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自己是一片忠心,廢立之事完全是為了國家社稷而考慮,但是宋文帝絲毫不聽。

謝晦本身懂得一些兵法,再加上他跟隨劉裕南征北戰很多年,在兩軍相遇之後取得了一些勝仗,剛剛得意起來的謝晦聽說檀道濟也率領著軍隊前來,雖然當時檀道濟也參與了廢立,但是此時他並沒有和謝晦站在一條戰線上。檀道濟為了洗刷自己的罪過,格外賣力討伐謝晦。果然,不久之後,謝晦的軍隊全軍潰敗,隻能乘著小船來到江陵,他帶著弟弟和侄兒等親屬想要投奔北魏,但是終究被戍守邊疆的官兵抓住。謝晦在37歲的時候被誅殺,而他的死也應驗了哥哥謝瞻的預言。

而就在此時,陶潛家中的生活越來越不好,而陶潛本人的身體也非常糟糕,他現在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了,他就像一隻冬眠的動物一樣,整天蜷縮在被窩之中。

公元427年夏天,檀道濟突然帶著大隊人馬造訪了陶潛的田園。這位身材矮胖的將軍看到床上已經瘦到隻剩下骨架的陶潛之後,知道其生活非常窘迫。而陶潛雖然身患重病,但是頭腦非常清楚,他早就認出了檀道濟,但看到對方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就說:“不知來者何人?”

檀道濟對陶潛的質問倒是不以為意,他笑著說:“當年陶公是先皇身邊的謀士,而我隻不過是一員偏將而已,陶公不記得很正常。”此時,陶潛假裝思考了一會兒之後說:“原來是刺史大人,老朽有病在身,恕不能起身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