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陶淵明,諸位讀者一定十分熟悉。無論是《桃花源記》還是《歸去來兮辭》,都足以使他名垂千古。然而,現代人或許對他的了解還僅僅止步於他的詩詞,對於他本人以及他一生的經曆都知之甚少。
一個詩人,如果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曆,是無法創作出千古佳作的,陶淵明亦是如此。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曾是東晉的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公。陶淵明的祖父也做過太守一職,但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時,父親早死,家境已經沒落,因此他從小便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
少年時代的陶淵明是在潯陽紫桑的農村中度過的,這裏北麵長江,南臨廬山,風景優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盡管家境很貧困,但是陶淵明的少年生活畢竟是快樂與寧靜的。“目倦川塗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故鄉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印在了陶淵明的心裏。在他日後的人生道路中,少年時的經曆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成年後的陶淵明幾乎半輩子都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他曾多次入仕,也曾多次辭官。最初,他懷著一腔抱負進入了官場。但是他發現,這個時代是混亂的,這個天下並非他想象得那般,長江以北被異族侵占,東晉王朝則苟延殘喘,龜縮於江南地區,毫無建樹,江山危機重重,四麵埋伏。而當時的文臣武將、豪門世家也隻顧著自己的利益,恣意侵占平民財產,搜刮民脂民膏,導致長江以南也毫無寧日。而陶淵明的家鄉又剛好處於戰亂中心的三江之口,連年的征戰讓這一地區遭受了比其他地方更為嚴重的破壞。就是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破敗不堪的年代,磨去了陶淵明的銳氣,也磨去了他曾經寫下的“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般的壯誌豪言。
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黑暗的現實麵前,他隻好選擇了歸隱,但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又讓他再一次出仕,可是隨後的情況並沒有改變,他一次次地入仕一次次地辭官,他的心中充滿憤懣與無奈,到了後來,陶淵明索性愛上了田園生活,他終於徹底放棄為官一途,隻想做一個田園詩人。然而,命運弄人,雖然陶淵明的理想變了,但是現實同樣變了,窘迫的生活又開始逼迫他去做官,去保全性命、去養家糊口、去做縣官、去當參軍。就是在一次次內心的掙紮與痛苦中,陶淵明寫出了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詩詞……
可是,如果我們隻是單單地閱讀這些詩詞,或許隻能理解其中不到一成的意境,比如陶淵明在寫《歸去來兮辭》時發生了什麼?他寫《桃花源記》的時候又遭遇了怎樣的心理變化?《止酒》一詩是否真的是戒酒詩,他最後戒酒成功了嗎?這些問題,隻有在我們徹底了解陶淵明,深入他的故事後才能得出答案。要知道,隻有了解陶淵明的故事,才能了解一個真正的陶淵明,一個真正的田園詩人……
下麵,就讓我們翻開下一頁,深入陶淵明的生活,透過層層時間的迷霧,看一看在古老的東晉,這個胸懷天下的詩人又曾有過什麼驚人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