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強大的公司,不僅僅通過納稅這一主要方式服務於社會,它更為全球提供了各種便利條件,增進了安全和環境的標準化。
——傑克·韋爾奇
經營好一家小公司,與經營好一家大公司,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其難度之差距,恐怕不亞於學會國際象棋的基本規則,與贏得一個國際象棋的世界冠軍頭銜。
要管好一家員工隻有區區幾人的小公司,經營者所要掌控的指標非常簡單明了——就是公司的營業額。為了盡快實現從零走向十萬、走向一百萬,完全可以采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手段,甚至有些“大膽”的經營者,會讓自己的公司遊走在合法與違法的邊緣。這也是為什麼有相當一部分日後大有成就的經營者,很少在公眾麵前談及自己的發家史——第一桶金的積累,其背後的故事往往令人唏噓。
等到公司的規模慢慢擴大,更多的指標,就會進入公司領導們的視野之中——市場占有率,毛利率,庫存周轉率,諸如此類。單純的賺錢已不再是第一追求,如何更好、更快、更穩地賺錢,才是此時的主要考慮對象。
而當公司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比如已經上市之後,公司則會在保持日進鬥金的同時,真正開始思考一些形而上的東西,比如企業存在的意義,比如企業如何基業長青,比如百年之後除了一張張泛黃的財務報表企業還能留下什麼。在這個時候,一個清晰的答案,才會變得呼之欲出:一家公司的社會責任,應該被深深鐫刻進此公司的企業文化之中。
作為供養公司賴以生存的土壤,公司的社會環境與公司本身之間,其實是一種高度正相關的共生關係。當公司規模並不算大時,沒關係,確實可以隻靠其產品之質優或價廉包打天下,分得市場的一杯羹。但是,當企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員工成千上萬之時,如果該企業不能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諧相處,那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例子就會一次次上演。而重視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到為整個社會環境提供正能量上來,才是大型企業真正能做到基業長青的必要條件。
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當然體現在諸如傑克·韋爾奇這樣的公司管理者身上。事實上,韋爾奇也在通用電氣公司的多次助益全美各地的活動之中,很好地體現了通用電氣極其重視自身社會責任的一麵,從而鞏固了公司在全美同行中的地位。但是,如果企業的所有者或創始人也能夠有此表率之舉,其對公司形象的助力將更加巨大。而談及當代大型企業所有者在企業社會責任感上的表現,恐怕無人能出前世界首富、微軟公司主要創始人比爾·蓋茨之右。
比爾·蓋茨(Bill Gates),作為當代第一流的天才,第一流的軟件工程師和第一流的企業家,他的影響力注定將衝出這個時代,成為美國商業史的一部分。比爾·蓋茨曾經在1995年到2007年這十三年間,蟬聯《福布斯》雜誌評選的世界第一首富桂冠,這一傳奇般的豐功偉績,讓他成為二十世紀末至21世紀初之交財富本身的代名詞。
事實上,在比爾·蓋茨創立微軟公司之前,他的才華就已顯露無遺。這個出生於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富足之家的孩子,並沒有成為一名紈絝子弟,而是充分開發了自己的潛能。比爾·蓋茨在自己13歲時,就開發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電腦程序,並在自己17歲時,就以4200美元的價格,第一次賣出了自己的編程產品。比爾·蓋茨的SAT考試(即美國的大學入學考試,類似於中國的高考)成績為驚人的1590分,要知道那時候的美國SAT考試總分才1600分。這位獲得了“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這一全美高中生最高榮譽的天才,也憑借如此優秀的表現而考入了全美第一名校——哈佛大學。
當然,真正讓這位不世的天才聲名鵲起的,還是比爾·蓋茨輟學創立微軟公司的經曆。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當時已經是全世界最優秀軟件工程師之一的比爾·蓋茨,已經看到了個人電腦未來會有多麼龐大的市場潛力,並斷言“計算機將成為每個家庭、每個辦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 比爾·蓋茨與自己的好朋友保羅·艾倫等誌同道合者於1975年創辦了微軟公司,開始致力於計算機軟件的開發工作。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oration)一名取自微型計算機(miputer)和軟件(software)這兩個單詞,可以想見,比爾·蓋茨在取名之初就希望本公司能成為全行業的代名詞。而為了能全身心投入到這項自己熱愛並且看好的事業當中,比爾·蓋茨甚至不惜放棄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畢業文憑而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