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梗概
《哥德巴赫猜想》是徐遲發表於1978年《人民日報》的長篇報告文學。它以生動的文筆描述了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如何攻克世界數學難題的動人事跡。文章共分為三個部分,介紹了陳景潤的人生經曆,在錯誤政治運動中遭受到巨大打擊,如何埋頭鑽研、攻克數學難關、勇摘數學領域桂冠的事跡。除此之外,徐遲還對陳景潤的科學成就,以及堅韌、頑強,熱愛祖國、熱愛數學的高尚精神進行了報道。
在創作這篇報告文學時,徐遲進行了深入的采訪和大量的調查研究,先後采訪了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其中包括陳景潤的老師、同事等人,深入了解陳景潤的研究經曆、性格特征,甚至是缺點。他還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陳景潤的學術論文,讓整篇文章更具有學術價值。《哥德巴赫猜想》一經問世,立即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各地報紙、廣播電台紛紛全文轉載和連續廣播。它使得很多人從那個年代覺醒、反思,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應和曆史價值。
主題思想
徐遲真實地刻畫了一位活生生的科學家形象,陳景潤是一位純粹的科學家,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知識分子遭受了太多的不平和屈辱,是他卻淡然處之,專注地進行數學研究,真正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在數學研究中,陳景潤的性格比較孤僻、內向,每天躲在小書庫中、煤油燈下,苦苦地演算。而這份孤寂和內向的性格下,卻顯示了這位偉大科學家的純真、善良和至誠。
其次,文章委婉地揭露了那個年代對知識分子的迫害,客觀地反映了十年動亂對科學領域的橫行與肆虐。
藝術手法
這篇報告文學引用了大量的陳景潤的數學方程式,起到了強有力的例證,也使得它顯示出濃厚的學術性。徐遲非常重視在細節的描寫上下功夫,有力地烘托人物的性格、文章主題。如“領導為陳景潤送水果”這一情節,組織的關心使得陳景潤驚慌失措,這從側麵反映了他內向、敏感的性格。
徐遲的語言很具有特色,時而優美、如行雲流水一般;時而慷慨激昂,如戰鬥的宣言一般;時而娓娓道來,如與人話家常一般。這樣的語言特色深深地吸引了讀者,令人讚歎不已。徐遲是一位詩人型的報告文學作家,作品中有詩人的激情高昂,也有詩歌的清新和文采。
文學地位
徐遲傾心於科技題材的報告文學,為偉大的科學家立傳,歌頌科學精神,這在題材的拓展和主題的發掘上具有重要的文學意義。《哥德巴赫猜想》第一次對一個有爭議的科學家進行了深情地謳歌,使人們認識了陳景潤這個新時代的科學家。
作者簡介
徐遲(1914-1996),原名商壽,浙江湖州人,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評論家。1932年,到燕京大學借讀,在《燕大月刊》發表處女作《開演之前》,也創作一些短詩。後在《矛盾》、《時代畫報》、《婦人畫報》上發表詩歌和散文。
抗戰爆發後,徐遲發表了第一本詩集《二十歲人》,音樂散文集《歌劇素描》、《世界之名音樂家》及《音樂家和樂曲的故事》,警世幻想《三大都市的毀滅》。與戴望舒、葉君健合編《中國作家》,協助郭沫若編輯《中原》。
晚年發表了報告文學《地質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渦漩中》、《生命之樹常綠》等。徐遲是一位出色的記者、編輯,曾任《人民中國》(英文版)編輯、《詩刊》副主編。為中國現代報告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獲1977年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刑天舞幹戚》獲1981年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2002年,中國報告文學學會設立中國報告文學最高獎“徐遲報告文學獎”,以表彰報告文學中出色的作品。
名家點評
李蘇卿:徐遲對寫作的作品,要求很高,每篇作品,都以精品對待。為人本分、率真、清正,是一個純粹的作家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