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係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社會複雜矛盾的“寒暑表”
醫患關係的實質是利益共同體。因為“醫”和“患”有著戰勝病魔、早日康複的共同目標,而戰勝病魔既要靠醫生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積極配合。對抗疾病是醫患雙方的共同責任,隻有醫患雙方共同配合,積極治療,才能求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醫患雙方在抵禦和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都處於關鍵位置,患者康複的願望要通過醫方去實現,醫方也在診療疾病的過程中加深對醫學科學的理解和認識,提升診療技能。在疾病麵前,醫患雙方是同盟軍和統一戰線,醫患雙方要相互鼓勵,共同戰勝疾病。
唐朝藥王孫思邈外出采藥,遇一隻母虎張口攔路,隨從以為虎欲噬人而逃,孫思邈卻看出虎有難言之疾。原來這母虎被一長骨卡住了喉嚨,是來攔路求醫。孫思邈為其將異物取出,虎欣然離去。數日後孫思邈在返程中途經此地,那虎偕虎崽恭候路旁向他致意。這個故事起碼說明了兩個道理:第一,即使是吃人的猛虎患病,醫生也應本著仁義之心為它治療,何況生了病的人;第二,即使是吃人的猛虎對於為它解除病痛的醫生也懷有感恩之心,有禮貌地回應。從某種意義上說,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正是醫患關係的最基本特點。
目前,我國的醫患關係總體上是和諧的,這是我國醫患關係的主流。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和諧的主流中也存在著局部的不和諧現象。
醫患關係如同其他社會人際關係一樣,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是正常的,但在一些地方出現嚴重的醫患關係緊張,甚至發生醫患衝突,則有著複雜的經濟和社會根源。
一是醫療服務提供能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之間存在矛盾。長期以來,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質量和醫療條件不能滿足群眾的基本就醫需要,造成了群眾看病紛紛湧向城市大醫院。患者的無序流動造成城市大醫院超負荷運轉,普遍存在著“掛號、交費和檢查排長隊,看病隻要五分鍾”的現象,在大城市的大醫院更是如此,看病的不方便引發多數患者的不滿和抱怨;同時,醫生在一天內要看幾十個病人,必須盡快做出檢查、診斷和治療,他們忙得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更沒有時間向病人作耐心的解釋。醫生在任務重、壓力大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對患者的溝通解釋工作做不到位的問題,導致醫患之間的誤解和矛盾,這常常是影響醫患關係最直接的“導火索”。
二是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要求與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之間存在矛盾。現代醫學是集科學、工程技術、人文關懷於一體的複合學科。其複雜性決定了醫患信息不對稱的必然性,這種情況在其他諸多行業亦存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醫療事業作為純粹公益性事業的背景下,醫生的工資待遇等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因此受到患者的普遍尊重。而近些年來,由於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加之醫療服務價格偏低,醫院的發展建設和運行費用主要靠醫療服務創收來解決,使醫院逐步背離了公益性目標,出現逐利傾向,醫療服務逐漸被賦予消費和市場色彩,其結果是加重了患者的直接經濟負擔,導致患者對醫生和醫院產生了不信任。可見,體製機製的不合理,造成了醫療機構公益性淡化和醫患雙方在經濟利益上的對立,成為影響醫患關係的根本原因。